储安平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储安平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作者:

"坦白地说,我并不希望别人知道我是储安平的儿子,我宁愿别人只知道我就是一个作曲家和钢琴家。"谈及父亲,现年77岁的储望华大概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近些年,储安平作为某种符号,正悄悄成为某种被追逐的热点。这并不奇怪,尤其是因为他拥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前后人生。

储氏的前半生:自由的贵族

储望华是储安平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亲已经三十四岁,他自己坦言:"记忆中的父亲不是一个家庭化的人,他一直过着工作狂的日子。"他只能通过别人之口了解父亲,这个作为近代中国知名自由主义报人的前半生。

储安平出生在1909年清末的江苏宜兴,祖上是有名的科举世家。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士大夫逐渐演变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后世评价储安平就是一个这样典型的书生。一方面有着"士子"的传统,一方面又受西方普世价值的浸染。

但他又不是一个简单的书生,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短暂的在文坛留下足迹后,他不满于党同伐异的风气,于1936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或许是师从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Laski)的缘故,储氏欣喜地看到了西方报刊舆论监督的功能,以及报纸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学者吴国娟把这种情怀比喻成"对于新闻行业极大的职业认同"。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大历史的视角下,个人是无力的。储安平学业未完,返回重庆,随后辗转各地,任职过多家杂志社,但这些似乎都与他"办报议政"的初衷相违背,直到1946年,他创办了《观察》杂志社,也开辟了中国近代史上,与"政治家办报"、"私人办报"相异的第三条路线,"文人办报"。

"爸爸一生最高的理想,是希望自己能办一份类似《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储望华回忆道,"而这个梦想萦绕了他一生。"对于办报,储氏本人的回答更为简短有力,"一句话,就是书生议政。"

"'文人办报'即政治客观中立,经济独立,以国家、公众利益为是非标准。"现代学者林莉评论道,她毫无疑问给了储安平以极高的评价,但也流露出自己的担忧:"当时的环境下,极权政治并没给足办报的空间。历史告诉我们,奉自由主义为圭臬的民间刊物,其行事和思考是绝对做不到左右逢源的。"

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那一天还是来了。1946平安夜,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观察》和逮捕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这便是国统时期著名《观察》杂志事件。整个学界痛心疾首,新闻界万马齐喑,学者林莉哀叹,"整个中国自由主义的悲歌啼鸣至此。"

也许文人办报或多或少带有宿命上悲剧的色彩,但我们不能否定《观察》给当时中国的启迪和冲击。对于社会,《观察》善用辛辣尖锐的笔锋去揭穿黑暗,因此深受大众青睐,其定刊数从最初的400上升到后来的10万。对于普世思想在中国的实行,储氏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要使人民有言论之自由,须先能切实之保证人民有合法的人身自由。"而在《民主》中,他进一步陈述,"第一步先使知识分子能充分的表达意见,其次再要求一般人民自由表达意见的能力。"面对国统的白色恐怖,他不卑不亢、奔走疾呼,对当时的中国青年是一剂强心针,自己却险些被枪毙。凡此种种,储安平不无自豪的说,"本刊之经营,足为中国言论界开辟新路。"这些思想和做法不仅在当时显得卓有见地,对今天的中国也不乏借鉴意义。

储氏的后半生:被放逐的右派

"从1957年成为知名的大右派直到死亡,期间还有将近十年时间,想父亲的时候,我也常常想他这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储安平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选择留在了大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媒体人小传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0/227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