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储安平的前半生与后半生
作者:

1950年,周恩来指示"有那么多读者的"《观察》复刊,并易名为《新观察》。这让这个已到中年,喜怒不轻表的报人显得格外兴奋。"父亲对新政权保有一颗赤诚之心,复刊后随政协到鞍钢视察,到江西参加土改,到新疆南北深入考察。"实际上,这也是储安平人生中少有的美好时光,他知趣的收起了犀利的笔锋,文章以游记杂感居多,鲜见时评。

不过这是否意味着储安平放弃了自由主义理想?学者吴国娟评价储安平时说道,"新中国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都被人民看在眼里,也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看到眼里,一旦有机会,他们会迸发出比内战时期更高的热情。"

1957年,毛泽东,当时全中国最有权势的统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各民主派人士会谈,好似八方来朝的风采。他请民主派人士"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为了消除顾虑,他还重申了"十六字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时任《光明日报》编辑的储安平心中的火花,彻底被点燃了,只不过这次的燃放,赌上了他的后半生。

《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节选)"解放以后,知识分子都热烈的拥护党、接受党的领导。但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在我看来,关键就在'党天下'这个问题上。""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没有人对老和尚提意见。""党这样做,是不是'莫非王土'那样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一家天下的清一色局面。""党天下"一出,石破天惊,震撼朝野,短短千字让毛泽东一天没睡成好觉,颇有三国陈琳檄曹操之感。6月8日,人民日报发出毛亲笔社评《这是为什么?》,拉开了浩浩荡荡的反右运动,储安平随即递交辞职信。在总编辑一位上任职不足70天的他却被扣上了"最大的右派"的名号,对于前后承诺的反差,毛得意地说,"这不是阴谋,是'阳谋'。"

"在我看来,父亲是属于比较清醒、有远见的人,他是没有陷入个人崇拜的知识分子之一,这也是他敢于如此大胆的原因。"储安平一定是最清醒的那一个,但不见得是现实的那一个。

除去一纸"檄文"的力量,中大教授方可成研究当时社会背景,"建国初,国营媒体业保留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但1957年情况急转直下,当局加强了管制力度,发生了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鸣'的转变。"

储安平对自由主义的爱恋让他没有看清这个国家机器当时把新闻当成宣传的潜台词,更忽视了可预见的政治变迁。同他抗战时期一起办报的冯英子曾说,"安平这个人,受过英国的教育,他相信威斯敏斯特那一种章法,终以为是可以效法的。其实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书生。""党天下"的文章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反而被大家口诛笔伐。

"爸爸最后也没有改变什么人,他甚至没有办法拯救自己。"储安平狼狈退场,他终究没有做堂吉诃德那样的骑士,因为他有自己的家庭,儿女。为了不牵连妻子,他选择了离婚;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不得已和他们划清界线。"那个时候,我也并不是特别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感情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我有时候会特别怨恨他,感觉他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太多灾难。"在那样的血统主义下,人们自顾不暇,又怎能保全他人。

文革爆发后,储安平被批斗、迫害、"扫荡"。昔日的自由报人被发配到劳改农场种菜,放羊,并且轻易不能与子女相见。1966年六月的一天,他留下便条"如苍,我走了。储。"未留归期。他去了哪里,至今也没有弄清,而他也至今没有被平反。

"父亲诞辰80周年时,我创作了交响乐《秋风泣》,由澳大利亚最好的交响乐团演奏。"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这对父子终用一种方式完成了心灵上的交谈。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媒体人小传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0/227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