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吃过晚饭后和几位邻居在小区花园闲聊。刚刚换了工作的小张一脸沮丧:"我爸妈十年前买的那套房,现在比当初的购入价少了近三成,六十多万就这么没了。他们让我趁年轻在城里买套小房子,说再等房价又得涨回去,但我看网上说现在房价要跌到2027年,是这样吗?"
在场的几位邻居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说现在买房就是"接盘";有人坚持认为房子永远是刚需,早买早省心;还有人则担心自己的养老金根本不够用,打算靠卖房养老,但房价一直跌该怎么办?
这场对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后,中国楼市确实迎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房地产市场目前呈现出哪些新特点?不同类型的家庭将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住房市场会如何演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咨询了多位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士,也访谈了不同年龄段的普通家庭,试图勾勒出楼市新格局下的现实图景。
时至2025年,中国楼市已经连续下跌超过四年,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前9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住宅投资下降12.9%。一、二线城市房价跌幅相对较小,但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较大,部分城市房价已回到10年前的水平。

最新市场研究显示,全国约有47%的房产持有者表示自己的房子已经跌破了买入价。从绝对数量看,受房价下跌导致实际或潜在亏本的业主数量占比在20%左右。当前房价较峰值已下跌30%,这导致全国房产总价值缩水严重。
楼市的深度调整不仅影响了房地产行业本身,也对国内近一半的家庭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家庭普遍面临着三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第一个难题:资产贬值带来的财富缩水
"我们2019年在郑州买了一套120平的房子,首付花了60万,贷款120万。现在类似的房子只卖130万了,简直不敢相信。"家住河南的张先生说。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资产贬值是当前众多家庭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中,房价持续上涨,购房被视为最稳妥的投资方式。然而,这一预期在近年来被彻底打破。
来自某国际投行的调研报告显示,约4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房子已跌破买入价而被套。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购房家庭中就有一个面临资产贬值的问题。
资产贬值不仅仅是账面数字的变化,它直接影响着家庭的财富状况和消费能力。一位房地产研究员解释说:"当家庭发现自己最大的资产在贬值时,会产生'负财富效应',导致消费意愿下降,更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
这一点在数据中得到了印证。过去三年,居民存款累计增加了48.8万亿元,显著高于前几年的增速。人们更愿意将钱存在银行,而非用于消费或投资。
对于那些以房养老的家庭来说,资产贬值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采访的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李女士表示:"原本打算卖掉大房子换小的,差价用来养老,现在房价下跌,这个计划可能要重新考虑了。"
第二个难题:高额房贷成为长期负担
"我每个月工资7000多,房贷就要还5000,这十几年来根本没法攒钱。"30岁的陈先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在房价上涨的年代,高额房贷尚且被视为"被迫储蓄",如今房价下跌,高额房贷则成为真正的负担。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5年6月,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65.3%,其中住房贷款占比超过70%。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负债都与房地产相关。更令人担忧的是,家庭债务收入比已攀升至128%,远高于国际警戒线。
在过去的房地产繁荣期,即使负担沉重的房贷,购房者也不担心,因为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会逐渐降低实际还款压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以前贷款30年,实际五六年就能还清了,因为工资一直在涨,最后只有两三千的月供,对两三万的工资来说不算什么。"
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收入增速放缓,工资上涨不再那么迅速;另一方面,房价不升反降,让"房贷换资产增值"的逻辑不再成立。许多家庭被困在"高房贷低资产"的尴尬处境中,每个月的还款压力持续存在,却看不到资产增值的希望。
更严重的是,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断供潮和法拍房增加的现象。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下行和房价下跌双重压力,部分家庭已经无力继续偿还房贷。
"如果你现在有200万,每月挥霍8300元,加上利息可以花20多年。但如果是200万的房贷,每月还8300元,却要花30年才能还清,这笔账怎么算都亏。"一位财务规划师这样分析道。

第三个难题:老龄化与住房需求变化的矛盾
"三年前老父亲中风后行动不便,他住的老房子没电梯,只能搬到我家来住,但我的小区配套又不适合老人。"47岁的王先生道出了许多中年人的烦恼。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住房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现有的住房存量却未能适应这一变化,形成了供需错配。
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9.7%,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0%。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与年轻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更注重无障碍设施、医疗配套和社区服务,而这恰恰是当前大多数住宅小区所缺乏的。
更为严峻的是,老龄化还将从根本上改变住房需求总量。从人口视角看,2018年开始,我国购房适龄人口开始加速下滑,预计到2025年将降至约5亿人,较2015年的峰值减少近7000万人。
"随着我国从'人口红利'过渡至'人口负债',住房市场将逐步向存量市场演变。"一位人口学专家分析道,"预计2031-2040年、2041-2050年,潜在住房需求将分别降至年均8.5亿平和4.8亿平,远低于过去十年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当前的房价下跌吸引了部分刚需入场,但从长期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萎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许多已购房的家庭来说,他们面临的是房子适用性下降和变现难度加大的双重挑战。
"我们村里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老房子空着没人住,想卖也卖不出去。"来自安徽农村的刘大爷说道,"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住了。"
面对这三大难题,不同年龄段的家庭应该如何应对?我们整理出一些实用建议:
对于年轻的首次购房者(25-35岁):
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购房决策应该基于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而非市场炒作。按照"总房贷不超过家庭年收入的4-5倍"的原则进行预算,避免过度负债。
如果打算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且有稳定收入,可以考虑在价格合理时入市。但要选择交通便利、配套成熟的区域,即使未来需要出售也相对容易。
对于中年家庭(35-55岁):
这个阶段的家庭通常已有住房,且正在偿还房贷。此时应重点关注家庭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房产这一个篮子里。
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可以考虑适当减持,将资金分散到其他投资渠道。特别是那些位于三四线城市、升值空间有限的房产,可能是减持的首选。
对于接近退休的家庭(55-65岁):
提前规划养老住房需求,考虑是否需要置换更适合老年生活的住所。优先考虑医疗资源丰富、老年设施完善的社区。

重新评估"以房养老"的计划。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房产未必能提供预期的养老资金。增加养老金、商业保险等其他养老资金来源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已退休家庭(65岁以上):
优化居住环境,改善适老化设施。如果现有住房不适合老年生活,可以考虑与子女同住或搬入养老社区。
合理利用存量房产创造收益,如出租闲置房间或考虑正规的"反向抵押"产品。
总体而言,在楼市格局已定的背景下,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家庭,都需要调整对房产的预期,建立更加务实的住房观念。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其投资属性应该被理性看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楼市面临诸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长期低迷。多位专家认为,2025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止跌企稳。全国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下跌幅度预计将明显收窄至1%左右,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幅度收窄至2%左右。
我们朋友小李是一名房产中介,他告诉我们:"现在市场上的房子确实比两年前好买多了,价格也更合理,对于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人来说反而是机会。"
随着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正逐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居住品质的"第四代住宅"产品也在逐渐成为市场热点。这些变化表明,房地产市场正从过去的投资投机主导型向居住需求主导型转变。
楼市大局已定,我们既不必过度悲观,也不应幻想回到过去那种房价暴涨的时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适应新常态,理性看待房产在家庭资产中的位置,做好长期规划,才是明智之举。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这个理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住房市场将更加健康、理性,真正回归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