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公园门口人头攒动,或是午休时分,写字楼大堂熙熙攘攘,你是否也曾遇到过银行工作人员热情地推销信用卡,有时甚至附赠小礼品?他们积极的身影,让不少人心生疑问:银行为何如此热衷于推广信用卡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已达到惊人的8.07亿张,平均每人持有0.57张。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银行的哪些考量呢?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银行员工肩负的业绩压力。银行通常会对员工设定严格的业绩考核指标,信用卡办理数量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完成指标者自然能获得丰厚的奖金,反之则可能面临收入缩水。为了生计,员工们不得不积极寻找潜在客户,力求完成信用卡发行任务。

其次,信用卡管理费也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虽然单张信用卡的管理费金额不大,但积少成多,当发卡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便能汇聚成一笔可观的收益。相较于贷款业务的风险性,收取管理费无疑是一种更为稳妥的盈利方式,因此银行自然乐于推广信用卡业务。

再者,办理信用卡往往伴随着借记卡的开立。即使信用卡申请未能通过,借记卡通常也能顺利办理。而借记卡意味着存款的增加,这对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客户将资金存入借记卡,银行便能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贷,从而进一步提升业绩。
最后,信用卡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盈利潜力。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但有时难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从而选择透支消费。虽然在规定的还款期限内,银行通常不会收取利息,但一旦逾期,则会产生高额的利息和滞纳金。这种消费贷款能够为银行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
综上所述,银行热衷于推广信用卡业务,实则源于业绩考核压力、管理费收入、借记卡存款以及透支消费利息等多重因素的综合驱动。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分析,更深层的逻辑,是中共当局推动“以信贷促消费”的宏观政策。经济疲软、居民消费低迷,政府希望通过扩大信用卡使用来刺激内需。于是,银行被要求“扩信用、提贷款”,而坏账风险却由国家兜底。业绩冲动在制度庇护下,演变成全民“推卡运动”。
王笃然表示,相比之下,美国的信用卡推广虽然同样激烈,但更多依靠积分、广告和大数据精准营销。员工不会被要求“拉客户当街办卡”。在成熟信用体系和法律监管下,过度发卡反而可能被罚。
王笃然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信用卡是金融工具;在中共体制中,它成了政绩的道具。”这正是“全民推卡”怪象的本质——不是消费繁荣的象征,而是信任与体制双重透支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