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我应该在1967年夏天从高中毕业的,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打破了我的高考梦,连高三也读不成了。不过那时的热血青年对革命也是同样的憧憬,于是我们又满怀热情地投入了大革文化命的运动中去。结果闹了三年什么名堂也没有闹出来,国民经济反倒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中学毕业生一年一年地越积越多,如何安置那么多的年轻人?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毛泽东的办法就是让这些城市青年上山下乡。66届毕业生还有一部分进了工厂、一部分进了农场,以后就越来越少,大部分到农村插队落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1969年1月16日我来到安徽宿县(今宿州市)大店公社汤虎大队大张小队插队,成了一个新农民。
养鸡
常常听说农民抱怨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为了打牙祭改善伙食会干一些偷农民鸡鸭的勾当。可是我们在生产队里插队的那么多年里却不仅没有偷过农民的鸡,反而自己养鸡来改善生活。
那是下乡插队的第二年,开春时分看到农民纷纷赶集去买小鸡来喂养,我们也学着去买了十只小鸡。小鸡毛绒绒的,有黄有黑,煞是可爱。老乡告诉我们,要把小鸡放在篓子里,这样它们长大后就会认篓子为家,晚上归巢会自己进去的。我们从来也没有喂过小鸡,就言听计从地去买了一只用芦苇编成的鸡篓,把小鸡放在里面。刚刚买来的小鸡十分娇嫩,只能喂小米,我们就把自己分到的几斤小米拿来放在石臼里舂去壳来喂小鸡。平时就把小鸡放在篓子里,下田干活的时候就用一件旧衣服盖住鸡篓,小鸡以为天黑就安静下来了。收工回家一开门,小鸡见到光亮就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给冷清清的屋里增添了几分生气。
一窝小鸡给平静的插队生活带来了一点点欢乐,可是好景不长,第三天午休我象前两天一样回来喂小鸡,推开房门却是鸦雀无声,一点动静也没有。“今天小鸡怎么啦?难道都睡觉啦?”我带着满腹疑惑掀开盖在鸡篓上的衣服,只见一只黑色的小鸡在里面团团打转,还没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它就窜出篓子逃出去了,原来不是小鸡而是一只老鼠,再定睛一看,鸡篓里面的十只小鸡已经都被老鼠咬死或拱死了。第一次喂小鸡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过两天又逢集了,我又去买了十只小鸡。这次接受上次的教训,下田出工时用绳子把鸡篓上的衣服扎住,这样老鼠就进不去了。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第二窝小鸡渐渐长大了,先是翅膀上长出了几根硬毛,接着又长出了几根尾羽,慢慢地羽毛丰满了,十只鸡挤在鸡篓里已经住不下了。我就向农民要了几块旧土坯,用碎麦草和了一些泥巴在门旁的屋檐下给小鸡搭了一座小屋,还是两层楼的,底下是鸡舍,上面一层留给母鸡生蛋。到了中秋节,童子鸡长成了,我们就把几只小公鸡杀了吃了。那时的鸡都是真正的土鸡,那个味道比现在的鸡不知要好吃多少。
第二年开春小母鸡开始生蛋了,我按照老乡教的办法,每天早晨把鸡放出来的时候一只一只地摸母鸡的屁眼,发现有蛋的就把它堵在二楼里,等到生完蛋再放它出去,几次以后母鸡就学会自己跳到二楼去生蛋了,这样我就不必再每天挨个摸鸡屁眼了。那时的土鸡不象现在的洋鸡那样会生蛋,只能隔天生一个,但是五六只母鸡每天也能为我们生二三只蛋,生活马上就改善了。到了冬天我甚至还攒了几十个鸡蛋,就买了一只陶罐,泡上一罐盐水,把鸡蛋浸在里面,等到咸蛋吃完,陶罐也被盐腐蚀得酥碎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回想起当年的这一幕幕生活,还是觉得很有意思的。
喂猪
我们插队的淮北是个穷地方,一个工分只值几分钱,干一天活有十个工分只值几毛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就挣个百把元。好在生产队也没有什么东西分给大家,主要就是粮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七七八八加在一起不过三、四百斤,作价也很便宜,总共就折合几十元,这样倒也还有几十元结余。我们的生活要求比农民高,这几十元钱当然是不够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尽管比我们要低得多,这区区几十元也是不够的。他们过日子,一靠多生孩子,人多口粮就分得多,到集市上卖粮食的价格是生产队分配时作价的十倍以上,这就等于赚钱了;二靠自留地,淮北人少地多,我们队里每人就可以分到半亩地,而且自留地都是精耕细种,产量是大田的好几倍,自留地是按人分的,人多地就多,这又赚钱了;三靠喂猪,平时养鸡生蛋卖钱毕竟只能换个油盐酱醋,一年喂一两头猪,过年、嫁女就都靠它了。喂猪对于农民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变废为宝。在生活和生产中总会产生一些菜皮麸糠之类的废料,用这些废料喂猪,可以聚沙成塔,还可以积肥,到年底一头二百来斤的大肥猪可以卖百十元钱,这对贫穷的农民来说实在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大钱啊。
我们的“家庭”是由两个男知青组成的,虽然没有多少余粮,但是也总有一些剩菜剩饭麸皮,平时就倒给邻居喂猪。于是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喂头猪呢?这样到过年回家时每人也能分几十元呢。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队长,队长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连声说“不行,不行。”可是我坚持要试试,于是队长说苗猪你们喂不了,要末去买头半大的猪喂喂吧。第二天赶集,队长帮我们买了一头四十多斤的猪赶回来了。
在淮北喂猪比养鸡还简单,一般都在露天,连猪舍都不必盖,只要在地上楔一个木橛,把猪拴在木橛上就可以了。虽然喂猪不需要设备,但是猪吃得比鸡多得多了,好在我们每年要分千把斤山芋,每天煮一锅山芋,人挑好的吃一点,剩下来的就全给猪吃了。以前煮山芋时都要把两头削掉,现在就都留着,好让猪多吃一口。可是随着猪一天天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好像天天都吃不饱似的,于是每天下田干活休息时我就去薅猪菜,可是一把猪菜丢下去,转眼就没有了。这样一直维持到秋天,猪长到百把斤时就再也不长了。农民劝我们把猪卖了吧,我们看看装山芋干的囤子越来越低,想想费时费力用粮食换猪肉也不合算,就决心把它卖了。
因为猪肉的价格比粮食要高得多,所以农民在卖猪之前都要象填鸭一样拼命地让猪多吃食,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卖猪的那天早晨我先煮了一锅山芋,让猪吃了个饱。过了个把小时又擀了一锅面条,猪从来也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又全吃下去了,把肚子吃得圆鼓鼓的。要知道这吃下去的山芋和面条都能卖出肉价钱呀,我们也越看越高兴。卖猪都要用车拉的,一则因为猪吃得太饱走不动了,二则防止它一路走一路拉屎,卖猪人都恨不得把猪的肛门也塞住,因为拉掉的屎都和肉一样贵啊。我向队里借了一辆平板车,把猪拉到了生猪站。谁知一过磅,猪才刚刚超过一百斤,还不够宰杀的标准,公家不收,就只能卖给私人,让人家继续去喂了。
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买猪时花了二三十元,卖猪时得了四五十元,除去吃掉的粮食,细算下来也没有赚到什么钱。是苦?是乐?就算是体验了一把喂猪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