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北京7月暴雨洪水灾害成因的初析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北京7月暴雨洪水灾害成因的初析
作者:

一天之后,2025年7月28日9时15分北京市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称,预计当前至29日10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密云、平谷、怀柔、顺义、房山、门头沟、延庆、昌平、海淀等区的部分地区6小时累计雨量可达100毫米以上,个别点可达25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

2025年7月28日,北京郊区密云区太石屯村暴雨过后,淹水区域可见受损道路。(Photo by 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北京市水文总站于28日9时也发布洪水红色预警:蓟运河流域桑园断面已出现红色预警级别洪水。请市民远离河道,确保自身安全。

就在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的三个小时后,2025年7月28日12时0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称,预计28日20时至29日07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6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可达30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可能出现严重积水,请注意防范。

这是北京市气象台2025年第一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红色预警拉响,北京市迅速拉动了应急预案里的防汛一级响应!可惜为时已晚。

根据报道,7月27日凌晨3时许,密云水库发生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达到6550立方米/秒。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开闸泄洪。7月28日早上六、七点左右,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的平房被突如其来的大水淹没。此时北京市暴雨红色预警信尚未发布。

2025年7月29日午后,北京城终于放晴。2025年7月29日14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解除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按照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说法,2025年7月的暴雨过程至7月29日11时结束。

纵观2025年7月暴雨降临前和暴雨过程中的天气预报,根本没有达到中共政府的对“四预”的要求,预报精度不高,预报的提前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笔者以为,气象预报不准,这是一个经常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在德国大家都关心气象预报,但没有人会百分之百地相信气象预报,因为出错的概率不容忽视。德国人出门多带伞,不管气象预报说什么。

显然中共政府对天气预报工作十分不满,提出严厉批评。2025年7月31日后,气象部门一改常态,多次对北京发出暴雨红色预警。

2025年8月4日13时0分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时媒体报道使用的口号是习*近*平的“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北京市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8月5日6时5分北京市解除暴雨红色预警。

2025年8月15日23时,密云区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8月15日23:20,怀柔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2025年8月19日5时35分,密云区再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称,预计当前至19日20时,密云区6小时降雨量可达15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

北京市,特别是密云区的官员是否想过,一个在7月23日到8月19日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可能发生四次特大暴雨的地方,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是否再有发展的前途?

三、虽然说暴雨非常幸运地降临到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出奇高的森林覆盖率却没有发挥应有的减灾作用。

AI对森林的减灾功能有这样的描述:森林具有“绿色水库”之称,可以通过吸收和滞留雨水、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以及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来发挥减灾功能。具体表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能通过吸收地表水分和减少径流来缓解洪水。森林的树叶和枯枝落叶层形成类似海绵的结构,可以大量吸收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并有助于雨水渗入地下,发挥“绿色水库”的作用。树木的枝叶能够拦截和分散雨水,降低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力,从而减少土壤侵蚀。森林庞大的根系能够牢牢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对于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至关重要。

还记得在大学学习生态环境课程时,教授说,当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30%时,该地区很难发生严重的干旱或者洪灾。

但是这些常识对2025年7月北京的暴雨洪灾似乎不起作用。此次受灾最严重的是北京市密云区和怀柔区。怀柔区的森林覆盖率在北京名列第一,超77.57%,北京市密云区森林覆盖率超70%。密云区太师屯镇的森林覆盖率达78.11%,密云区的暴雨中心北庄镇干峪沟村森林覆盖率竟然高达100%!

过去北京的森林覆盖率没有今天这么高,天降暴雨,洪峰要在一、两天后才形成。现如今,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洪峰在暴雨出现的几个小时,甚至半小时后就出现了。用常识解释不通。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森林覆盖数据都是虚假的。虚假数据可以用来骗领导,可以用来骗百姓,但是虚假数据骗不了老天!

四、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水灾害后中央政府慷慨地拨出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灾后重建和防洪工程的升级。当暴雨降临时,许多工程正在施工之中,对暴雨的降临没有任何准备,工程被毁,造成溃坝洪水。

2023年7月底8月初京津冀地区经历了一次暴雨洪水灾难。2023年8月17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中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进一步建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加强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设;要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规划和建设,更新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能力,与河道排涝工程有效衔接,保障城市骨干排水通道畅通等等。为此,国务院提出议案,建议增发2023年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的议案,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灾后恢复重建。这是中共第一次发行特别国债用于灾后重建,也是中央财政一次动用的灾后重建款数额历史第一。

这1万亿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八个方面:

第一,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

第二,是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支持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治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围堤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第三,是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加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第四,是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海堤治理,整体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第五,是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持灌区建设改造修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灌溉供水、排水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第六,是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支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第七,是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第八,是用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这1万亿特别国债的还本付息都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1万亿资金在2023年和2024年安排使用。当前已进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

2023年11月2日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水务局已经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54个恢复重建项目已通过部门联审并取得批复,103个能力提升项目已取得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出具的前期工作计划单,已有49项开工建设。

2023年11月12日新华社报道,北京:明年汛前完成全部水毁工程设施重建,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北京市范围内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为尽快恢复相关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保障北京防洪安全,北京水务灾后重建及水毁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按照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灾后重建思路,北京水务部门在前期洪水灾害调查、评估、核查等工作基础上,组织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水务专项规划。目前,针对2023年汛期损毁的水务工程,北京水务部门已安排项目54个,开工49个,其余水毁工程2024年汛前全面完成修复,将恢复到灾前水平并力争有所提升。

2024年3月26日新京报记者吴婷婷报道,北京水务灾后重建共安排157个项目,总投资达1428亿元。2023年11月12日新华社报道,北京水务部门安排灾后重建项目54个,到2024年3月26日灾后重建项目增加到157个,来了一个大跃进,总投资达1428亿元。

那么北京市在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水灾害中损失是多少呢?据报道,直接经济损失637.39亿元,其中,水毁各类基础设施损失占比高达50%。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北京市水毁各类基础设施损失为318.695亿元,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428亿元,是损失的4.48倍!因此大陆的一些水利专家评论说,这一次中央政府的投资特别慷慨,是“罕见的大手笔投入”。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指出,自2011年以来,北京市的“极端天气”是百年不遇年年遇,每次灾害发生后都提出雄心勃勃的重建提升计划,都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但是过后灾难一来,又是把责任推给老天,没有人去过问一下,这些灾后重建提升的资金都用到哪里去了?实际效果又如何?

就在北京暴雨前的两个多月,2025年5月16日北京日报报道,密云水库防灾减灾及蓄水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工。根据报道,这个项目被列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项目。在清水河北庄段施工现场,施工围堰内机器轰鸣,一座新建桥梁的桥墩基础已完成。在安达木河太师屯段,人员机械繁忙有序。在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塘坝内,泵车正向基坑钢筋网格中灌注混凝土,进行基础作业。密云水库上游塘坝消隐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有坝前坝顶及溢洪道增设防水面板,非溢流段坝顶增设防护栏杆,放水管除锈防腐及更换闸门,增设观测管理设施,全面增强塘坝的安全性。密云水库主要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清水河段主要的施工包括河道清淤、土方疏浚还有水毁工程的修复及重建。目前是原有漫水桥拆除后的一个新建桥梁的重建。现场多个点位同步进行施工,工程将在汛期前完成河道内的全部作业内容。小型水库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涉及16座水库,这16座水库普遍面临着修建年代比较久远,面坝破损等一些问题。在这次的加固中,对个别水库降低了溢洪道,还修建了消力池和坝顶道路,提升了水库的防护能力。下面三张照片来自这篇报道,可以看出人为措施对自然河道的野蛮的干预。河道水泥化,塘坝钢筋混凝土化……,这些措施不是真正的防洪措施,它们的最终效果是加剧洪水灾害。笔者在此还要指出一点,这些所谓的防灾减灾及提升工程都是与房地产、旅游业、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发项目连在一起的,比如清水河河道整治工程与清水河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紧密相关。

北京北部密云区被洪水淹没的地段。(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一位不愿具名的防灾减灾专家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未来北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暴雨,一旦山区内村庄的基础设施在洪灾中损毁,不仅重建需要大量投入,有时还没来得及全部修复,新一场暴雨又来了。“23·7”造成了尤其严重的基础设施损毁,无法在两年内全部修复完成。“有些中小河流上游的桥梁还未修复,河道里还未疏浚完成,甚至有些小型水库被淤泥填满,也只清理了一半。平谷山区被洪水冲垮的道路,前一段时间刚修好,今年又再次被冲垮。”

这位防灾减灾专家指出了问题所在,为什么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呢?因为在中国大陆、在北京没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就是关于灾后重建提升工程的这些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没有讨论的自由。但是没有言论的自由,怎么能够找出导致灾后发生的真正原因呢?

“23·7”京津冀暴雨洪水灾害之后,中共最高层为保GDP增长目标,拿出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灾后重建提升。资金数量大,要求完成投资时间短。北京市的灾后重建提升工程总投资达1428亿元。密云水库主要入库河流在河道清淤、土方疏浚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及重建之中,密云水库上游16座水库修建年代比较久远,面坝破损,正处在清淤和大坝加固、加大泄洪道能力的工程之中,密云水库上游的诸多塘坝正在浇筑混凝土的施工之中。暴雨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没有提前预报,施工单位没有提前做足够的预防措施。暴雨一到,水库、塘坝、施工工程的临时挡水墙一起溃决,形成巨大的洪流,涌向密云水库。根据报道,7月27日凌晨3时许,密云水库的入库流量达到6550立方米/秒,为1959年建库以来历史第一洪峰。28日8时,密云水库入库流量达4550立方米每秒,为建库以来历史第二洪峰。在此之前,历史最高值为3670立方米每秒。这个367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应该发生在1958年7月10日至15日之间,当时潮河最大流量3140立方米每秒,洪水涌进县城东门,水深1米以上。

2025年7月27日凌晨3时许密云水库的入库流量达到6550立方米/秒,相比之下,密云水库建库之前实测的最大洪水流量为3670立方米每秒,这个入库流量的变化,是人为技术措施的失误所造成的,靠自然界是无法实现的这样的突变。

毫不夸张地说,2025年7月北京暴雨洪灾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钱太多闹的。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2/228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