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到,现在全国平均住房断供率已经到3.7%;2024年这个数字才1.6%。这就说明断供的家庭可不只是翻倍,好些个三四线城市情况更差劲,断供率都超过5%。
断供指的是什么?一般是连续三个月未还房贷,全国大约有1.05亿户家庭有房贷。
如此算来,每100户中,大概4户已经断供,全国或许已有400万户家庭无法继续偿还房贷。
这背后,是很多普通人正在经历的难。
有人失业,收入瞬间就没有了;有人还在工作,不过工资降低了,还完房贷后,连生活费都不够开销。
以前碰到这类情况,或许还能琢磨出法子,比如说房价往上涨的时候,把房子二次抵押,从银行再贷些钱来周转。
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一直跌,房子本身的价值,甚至已经低于没还清的贷款。
想卖房,还得先凑钱把贷款还上才行,真是进退两难。
有人言若无路可走,办信用贷款先撑一撑?不过现实甚残酷,无工作,且无稳定收入证明,银行可不轻易借钱予你。
一旦断供,麻烦就大了。
最直接的影响是征信。
一旦留下逾期记录,以后想再贷款就难了。
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接近38万亿元,若有4%断供涉及金额便达1.5万亿这并非一个小数字,银行当下需做抉择:要么继续降息,虽说获利少些,但至少能使一部分人还得起,要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坏账愈发增多。
最近央行也提到,正在研究出台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大概意思,2020到2022年期间,违约金额不大、并且后来已经还清贷款的人,他们的逾期记录可以不在征信系统里显示。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不是银行心肠变好,而是断供的人越来越多,银行自己也吃不消。
让大家能继续还得起、继续活下去,等到经济回暖,对谁都好。
说到底断供率翻倍的背后,不只是房地产的问题,更是很多人收入不稳、对未来信心不足的体现。
政策制定者现在面临一个“不可能三角”:既要促消费,又要稳房价,还要降债务,这三件事,很难同时做到。
如果希望老百姓敢花钱,房价就不能大跌,但债务也很难降下来;如果希望降低债务,可能就要牺牲一部分消费。
因此切实打破这一局面,或许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房地产自身,要让普通民众收入稳定、工作有保障,使人们对未来怀有信心,才敢于消费、才会持续好好还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