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狱中汉娜学会识字,认识了"大屠杀"历史,良心发现并认罪忏悔,祈求被害者原谅,也做出象征性赔偿,虽然她终于不能返回社会而自杀身亡,但是救赎和正义皆勉强达成。汉娜的悲剧具有很广泛的象征意义,如中国文革中,再具体到北京师大女附中,参与群殴卞仲耘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籍籍无名的各年级女生,也谈不上"社会资源",的确是该案的"施害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大名鼎鼎的"宋要武",据说没碰卞校长一手指头!
战后德国第二代的道德挣扎,是小说的副线,同样震撼人心,而中国的"八零后",恐怕都不知道有"文革"这回事。文革当年"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红卫兵们,而今都到了"耳顺"之年,学识上最不济的也有大学文凭,留洋博士如过江之鲫,早已溢出"无辜"的范畴,且至今荫蔽于父辈权势,"社会资源"丰沛,大多是社会名流,未闻有道歉者,只能是良知尚未苏醒。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宋彬彬不幸又成为这一群的标志性人物。
六、"共业历史观"
受害者施害者,背后是更为广阔的一个含义:"共业历史观"。民族创伤是全民共同的记忆,中国人都是"文革"的共同受害者。陈芳明论及"二二八"事件,认为"在事件的阴影下,社会内部的每一分子都有被悲情绑架的痛苦,因此,在看待历史时,把事件的苦难当作全体岛上住民的共业,视为所有台湾人的共同枷锁。"
与德国纳粹世道相比,中国"十年文革"也许有很多差异,但有一条,即老百姓被领袖(元首)裹挟为帮凶,规模之巨大,全世界找不到第三个;但在"追溯正义"一端,又由于制度环境与文化的差异,两者大相径庭,所以《朗读者》展示的反省、救赎的精神层次落实到中国,尚为遥远。中共"不纠缠历史旧账",封尘文革罪恶,可视为另一种"闭关锁国",禁锢中国人之心智于历史教训和普世价值之外,耽于物质满足而无他求,这种社会一旦崩解便成人间地狱。
人类社会演成暴民乱世,到二十一世纪并无减弱的趋势,反而于今为烈。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发起人之一林雪芳,在评价《朗读者》之余,分析施害者的全球现象:
以种族清洗与种族屠杀而言,学者大多认为,大部分寻常百姓在意识形态煽动与实作‘磨练’下,都不难变成大屠杀的刽子手,危机状况下尤然。大屠杀的刽子手不必是变态狂或边缘人,大部分老百姓都无法抗拒现代操控机制下的洗脑,换句话说,满街都是潜在的刽子手。单单前南斯拉夫与卢旺达就都有数十万人参与屠杀自己的邻居、亲友,全世界的施害者更是以百万、千万人计的。这是一个严重的普世问题。
一个社会从苦难中挣脱出来,若不能超越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恩怨,则无从建构全社会成员的基本信任感──"公民信任"(civic trust),设若中共隐瞒历史、禁锢民智,后果乃是不需要再出一个毛泽东,文革再现可在须臾之间,"满街都是刽子手"那一幕,降临中国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