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年9月13日,杭州P2P网贷平台“抓钱猫”的二百多位受害者到浙江省公安厅维权。自2016年起,中小型P2P平台出现爆雷潮。2018年起,大平台也相继爆雷,未偿还贷款1.3万亿元。数万计P2P受害人血本无归,成为“P2P金融难民”。(受访者提供)
自新冠(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中青年失业率高涨,许多人为偿还房贷及维持日常消费,需要靠借贷维持生存,据统计,仅2024年,中国估计有2500万至3400万人拖欠个人贷款;在此背景下,网贷成为热门产业,但高息让更多中国人陷入债务泥潭。
由于中国网贷平台门槛低、放款速度快,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越来越多人过上“以贷养贷”的日子。尤其对于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网络借款几乎成了他们维持生活的唯一依托。
根据智库Gavekal Dragonomics估算,仅2024年,中国拖欠个人贷款人数高达2500万至3400万人。与5年前相比,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若算上逾期但尚未达到违约的贷款,风险借贷人的数量将高达6100万至8300万,相当于15岁以上人口的5%至7%。
BBC中文网9日报导指出,中国债务违约人数如此之高的背后,是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压低“借贷感”,目的是促进借贷、促进消费,这实际上诡异地与中共当局近年来不断加以鼓励的促进消费氛围不谋而合。
网贷平台一般可以简单分成三大类,大贷平台就是依靠京东、阿里巴巴的产品,比如阿里巴巴的“花呗”和京东“白条”,它们和信用卡有互为替代关系,约束力强,有比较严格的资质审核。中型贷款平台就包括“拍拍贷”这样的互联网贷款平台。小型贷款平台包括比“拍拍贷”更小的平台,以及高利贷。
为了和银行贷款、大贷款平台竞争,中小型贷款平台不断用“低风险”、“短时间”、“轻松”来打广告。且网贷的钱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到账,用户不能提前返还,还必须面对强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条款。
然而网贷的利息比银行更高。据一位经常网贷的王先生表示,从京东、阿里巴巴等大贷款平台借走人民币1万元,最终可能分期返还1.1万元。但如果从中小网贷平台借,他可能需要分期返还1.3万元。
《财新资料》今年4月也曾报导高利贷案例,据报,山东大学经济系姜树方教授在“京东金融”的“金条”借款平台上申请借款,却误点击到年化利息高达24%的“拍拍贷-备用金”,当时平台就放款人民币10.8万元。姜先生发现错误后马上选择结清贷款,但平台却要求姜先生除了还清全部本金,还要多付息费共3240元。相当于日息费率3%,年化息费率1080%。
借款人从网贷平台借款后无力偿还,借款人应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金融头部证券公司从业者对BBC中文解释,目前对于中小贷款来说,信用监督体系是相对缺位的。中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分为好几个等级,对于借贷来说,欠钱不还的借贷人远远够不上成为“老赖”、甚至上社会失信人员名单的行列。如果借贷人不考虑买房买车,那么实际没有限制手段。
当平台把钱借出去的时候,就没有做把钱全部收回来的打算。“如果钱收不回来,他们就把这笔债权打包成一个资产卖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是否要暴力催收就成了三方机构的选择。”
《自由财经》报导,2024年,中国房屋贷款占家庭贷款的65%(这不包括商业贷款)。大多数抵押贷款由国有银行发放,现今这些银行必须想办法从无力偿还贷款的人手中收回借贷资金,不过,为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因此作法较为谨慎,但在线信贷平台对于追债作法激进,让不少人苦不堪言。
《经济学人》指出,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深陷债务深渊,主要原因是来自中国国有银行,也来自如蚂蚁金服(Alipay)和微众银行(WeBank)这类科技平台。
无论起因如何,如今许多中国人正深陷债务危机,甚至不得不与咄咄逼人的债务催收人员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