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印刻编辑陈健瑜杀青《雨烟雪盐》之际写道:
‘真正“无家可归”的人,那愁苦与憾恨则是无法言说的,就算12年9本书接续出版,我恐也难以完全理解苏晓康老师的巨大悲怆,虽然他总说,“你感同身受”“你说到我心里”,可我又能明白多少呢?他身上扛着自“河殇”“六四”以来沉重的历史担子,要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伤病袭击的灭顶之灾,持续不断的写作,仿佛也是反复地拷问自己,流亡的意义,生存的意义,坚持下去的意义,这世界,还有可能变好吗?有时我们闲聊难免忧心当前局势,他倒是乐观安慰,台湾清醒的人很多,很强的,要我们珍惜台湾的福利和健保……说着说着,他丢来一张近照,原来是当年搭救他的香港朱牧师到美国拜访他们,接着他说:“他救出我们,自己现在无家可归!”
瞬间被什么击中。
我一时不知如何接话。
心里想的是,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家啊。’
她把‘无家可归,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困境’这句话印在封面上。
一、许倬云:“无家可归”
其实这句话,是“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时,我从许倬云教授那里听来的,那次我在华盛顿有幸请教许教授:从“五四”到“六四”,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总是充当这么一个尴尬的角色?
许先生说他只能从历史长程看问题。他认为,古代中国读书人,原本就是游历与朝廷和民间之间的。不过儒家靠他们那套学说有整合社会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批评皇帝,另方面可以教化民众;一旦他与皇权闹翻,他可以回到家乡去耕田种地,同时教子弟读书。有家可归是古代儒生不怕皇权的退路。
“五四”以后,知识分子没了这条退路。你看有哪一个做大官的或在大学里教书的读书人,后来回到他的家乡去了?没有。在共产体制下,这种情形就更严重。毛泽东老把知识分子往底层赶,他知道你到那里就没用了。而知识分子就老想回到上层,回到官场上去。邓小平上台以后,说了一句要搞改革,大家都纷纷回到体制内去帮助共产党。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当然,古代儒生的道德勇气,来源于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他靠儒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能够整合社会,在这个过程可以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强大。他一方面使皇帝相信,你的道德资质远比你的权力更要紧;另一方面他又向民众宣布,我是你的精神导师,整个社会以伦理道德为轴心,这个轴心又立于儒生的胸中,他自然是顶天立地的。
然而,这样一种文化崩溃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转而去代表西方的文化价值,他一下就从巨人变成侏儒。对于还滞留在前现代的中国,西方观念不为民众所接受,也无法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只有毛泽东靠着最具摧毁力的传统农民这支力量,取得令人炫目的事功。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治国平天下,自己做不到,毛泽东做到了,于是纷纷臣服于他。这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史无前例的整体沦丧,其中悲苦,不必细说。陈寅恪在分析王国维何故自杀时说过这样的意思,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崩溃了,必然会给它的文化人带来灾难。他仿佛是预见到了日后的浩劫。
问题在于,知识分子能不能靠儒家的传统思想来恢复胸中那股“浩然之气”?“文革”结束后,中国知识分子恢复道德勇气的第一步,就是担当社会良知的代表,为民请命,伸张正义。这种角色依然陷入尴尬,因为共产党政权并不跟你讲良知。它会把它“最优秀”也“最忠诚”的党员,如刘宾雁、方励之、王若望开除出党。这就逼出了一批“持不同政见者”,他们不会再去充当儒生的传统角色,而要站到共产党体制外搞民主政治。这一来,他们又同那个传统社会有距离了。
八九前夕,方励之想组成知识分子的压力集团,却没有多少有名望的知识分子肯同他为伍,这便种下了学潮中知识分子始终不能形成有效组织的前因,进而也注定了如今海外民运组织缺乏成熟政治领袖。以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的难艰,从传统人格转换为现代独立人格的难艰,都妨碍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他们陷入一个巨大的悖论:不借助传统他便无力,而他的目标正是要改变这个传统社会。
“五四”运动一百一十一周年,许倬云教授又说,“中国文化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也许,因此而令“五四”到今天,已成为一个负面的源头。
二、中国文化只剩皮毛
(我不知道这是许倬云教授何时的讲话,然而讲得沉痛、具体、生动,尤其他说中国富了以后更庸俗,一针见血,总根子是价值系统崩溃了,他也提到神,说西方的病根在此,而他希望从中国儒家中找到补充,我则觉得更加枉然。)
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基本上存在于书皮上,也存在于穷乡僻壤的旮旯儿里。文化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在文化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远,昆曲永远不能进入流行歌曲,像样的书卖几万册就了不起了,低俗的书卖一两百万册。娱乐的杂志、时尚的杂志、小道消息的报刊,销得好得很。换句话说,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艺谋的作风,奥运开幕式,全是声、光、颜色,没有内涵他只是抓书上常提的中国四大贡献,这些贡献是历史上的贡献,不是今天的贡献,没有在文化内涵上提出好的音乐、好的文学作品,没办法找诗人来吟咏诗,没有找出自己谱的叫人永远纪念的歌曲来表演,对不对?
凡此方方面面,是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不然,乾隆时代就是如此,当时的中国文化是没有内涵的,只是装扮的,没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