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风/同志们别太天真了,以为伤害你的只是预制菜。
阿波罗网孙瑞后报导/别太天真了,以为伤害你的只是预制菜。日前,海外网络热传一篇署名“前奶站工作人员”的长帖,直揭中共国奶业黑幕。他自称所学专业为乳品工艺,曾在某乳业集团任收奶员,因目睹行业潜规则,离职后“再没喝过一滴奶”。
这名工人详细还原了整个产业链的“潜规则”。奶农将牛奶送至奶站,经过简单化验,按蛋白质、PH值、干物质等指标定价。听起来很正规,但真正的操作却远比账面“灰暗”。
他揭露,奶农想多赚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掺水。可掺水一旦降低指标,就会卖不上好价钱。怎么办?“就只能再掺别的东西,把指标抬上去。”而奶站老板更是赤裸裸逐利:他们收的是散户的奶,几十吨混装进一辆罐车,只要其中一家奶农的牛奶变质或发酸,就会“带坏整罐”,这时没人会心甘情愿倒掉,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化学”。
他说:“指标低了怎么办?蛋白质不足怎么办?干物质不够怎么办?加呗!掺呗!不掺就赔钱。”于是,掺尿素、掺化学氮源成了业内“心照不宣”的选择。
即便是市面上那些被包装成“高端”的品牌,也不过是同样的套路。“广告说蛋白质含量高得惊人,喝了有品位。我就笑了,我不信地球上的奶牛能自然挤出这么高指标的奶。澳大利亚人看了都服我们。” 这人讽刺说。
他还揭露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消费者手中那盒看似新鲜的奶,其实“大概率已经过期一周”。因为采用超高温灭菌(UHT)工艺,只要“灭过菌”,就能继续流入市场。至于营养是否还在,他直言:“自己去百度吧。”
更触目惊心的是过期奶和坏奶的去向。好奶被做成酸奶、纯奶;一般的做早餐奶、花生奶;酸掉的奶拿去做酸性乳饮料——广告里常见、利润最高的产品;臭奶甚至被用来做冰激凌;至于那些又臭又粘的,直接做成奶粉。此人一句话点破:“一盒奶的成本,还没包装盒值钱。”
这人直言:“三鹿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在他看来,三聚氰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人心惊的,是廉价普遍的尿素。尿素作为氮肥,能直接抬高检测指标。
他还质问:为什么三鹿出事,全国其他奶企都保持沉默? 没有一家站出来指责或澄清,“原因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句话揭穿了整个行业和监管的共谋:谁都怕下一次轮到自己。
关于“三聚氰胺从尿素转化”的说法,虽然有网友指出化学逻辑存疑,喷雾塔温度不足以达成反应,但业内人士更倾向于:既有直接掺三聚氰胺粉末的,也有掺尿素的,混合方式多样。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骗过检测,赚取利润。
此帖迅速引爆舆论。有人愤怒喊道:“一天知道一个慢性轻生的小知识,通透啊!”网友ken lee透露,早年奶农就说过,会往牛奶里掺牛尿,“不能太多,否则味道太大🤣。”网友Peter爆料:“以前蛋糕作坊就是用尿素做膨化剂。”
更有网友冷笑:“很早农业部的人就说过,不死人。”赤裸讽刺了官方对食品安全的漠视。
还有人分享亲身经历。网友wcloveys说:“我没润之前,喝国内的牛奶喝一次拉一次肚子。”网友“流浪大温村”则自嘲:“我是去了美国之后才知道自己乳糖不耐受,虽然很轻微😂。”意思是,在中共国喝奶总拉肚子,以为奶不干净;直到在美国喝到干净奶仍然拉肚子,才发现是乳糖不耐。这句自嘲,正好凸显:在中共国,消费者甚至分不清自己是体质问题,还是被毒奶坑害。
这篇长帖最后意味深长地写道:“还有很多关键的不说为好,知道了对大家谁都不好。生活是美好的。”但网民却愈发愤怒。有人说:“预制菜都算轻的,有啥可大惊小怪?”
这正是最可怕的现实:在中共国,黑心食品早已见怪不怪,真正可怕的是全社会对毒奶丑闻的麻木。三鹿不是终点,而只是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