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等,人们引进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自然遗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这是法规条文中最严厉的禁止,没有例外。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建造装机容量是三峡工程三倍的水电工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共政府嘴里喊着要依法治国,自己却明目张胆地干着违法的事情。
五、杨勇的警告
中国著名的生态环境保护家杨勇在中外对话论坛上发表题为《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面临的挑战》的文章,指出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水电项目恐将威胁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图7:2018年10月17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坝址下游不远的西藏林芝米林县加拉村因山体滑坡在雅鲁藏布江中形成堰塞湖,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杨勇论述道:“雅鲁藏布江流域很多地区的荒漠化日益严重,由于堤坝建设和干旱的影响,上游很多草场都已不适于放牧。很多地区土地受到侵蚀,日喀则、曲松、泽当等地沙丘、荒漠不断扩张。气候正向干旱河谷地带的类型转变,沙地不断侵蚀牧场。环境恶化导致恶性循环,很多村庄被人遗弃,昔日繁荣已不复存在。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20世纪最重要的地理大发现,它被称为基因多样性的宝库、水汽输运机,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但我在考察大峡谷的过程中发现,壮丽的峡谷自然环境不容乐观。这里的地质构造还很年轻,地质活动依然活跃,再加上生态脆弱,开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人类活动会在此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恢复。
这里地质作用强烈,地震、山崩等极为常见。大峡谷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在研究中我发现,上百次泥石流和山崩未来可能会加剧地震的破坏性。20世纪50年代初,一场里氏8级的地震引发多处山崩,致使下游洪水不断。2000年4月,我曾在易贡亲眼目睹了一场大规模的山崩,山崩形成水量达40亿立方米的堰塞湖。60天后堰塞湖决口,数百万人受灾,交通瘫痪。在这里,此类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
大峡谷地区的生态系统正在老化衰退。高大乔木组成的原始森林进入衰落期,海拔2500米以上的大片森林正在死亡。次生植被物种单一,森林无法进行自我修复。同时,生活在峡谷深处的门巴人和珞巴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传统,很多陡坡上的森林被烧毁以开垦农田,导致水土流失和山崩。
该地区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峡谷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支离破碎,这意味着动物的活动空间更小,进而破坏了食物链和种群数量的平衡,物种单一的次生林又影响到动物种群的生存发展。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猎人。在对峡谷为期40天的考察中,我常常会碰到猎人。在森林深处居住着很多猎户,他们用兽皮、兽骨装饰自己的家,用打到的猎物招待客人。有一次,我们就要断粮了,幸好在山脚下遇到4个门巴猎人,他们把猎物给了我们,我们才没挨饿。
我一直认为,应该开发青藏高原和雅鲁藏布江的生态价值而非经济价值。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发展途径来利用其生态价值、减少环境破坏及其造成的难题。”
图8:2000年4月9日西藏易贡发生大规模滑坡,在易贡藏布江形成2.5公里长堰塞坝,坝后堰塞湖水量最高达3亿立方米。同年6月8日堰塞坝溃坝,巨量洪水一路下泄,对印度实际控制区内的“藏南地区”造成重大灾害,中印双方差一点爆发战争,图片来源:辛鹏等
按照目前已知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电开发计划,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三峡工程、超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建议加强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2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东建议加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赵进东院士指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有举世罕见的自然景观,是东喜马拉雅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拥有世界级独特的生态价值。
图9: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来源:网络截屏
赵进东院士说,初步研究显示,雅鲁藏布区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这里孕育了从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的陆生植被类型,被誉为“天然植被博物馆”。这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有蹄类与食肉类动物类群种类最丰富而独特的地方之一,虎、豹、雪豹和云豹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同一条河谷栖居,云豹、赤斑羚、豺等中国罕见的濒危物种在这里有一定数量的种群。这里是我国唯一确认的孟加拉虎栖息地。
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还是南北动物迁徙交流的廊道和印度洋温暖潮湿气流的水汽通道,为整个藏东南乃至青藏高原第三极的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障。
赵进东强调指出:“为此我们建议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及支流区域生态与景观价值最典型、最集中的区域建立国家公园。这对于保护我国藏东南地区这一世界级瑰宝,推动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增加国家及民族自豪感,维护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