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天气热得让人直冒汗,楼市却冷清得令人发愁。
救市的措施一波接一波地推出,限购政策开始松绑,公积金的标准也上调,税费更是有所降低,能用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
另一边,房价依然没有明显变化,私下里悄悄下跌,成交量没有好转的迹象,仿佛在说“你救你的,我降我的”,完全不为所动。
每次新政策出来,大家人心里反而更没有底,就像看病似的,大夫换药换得越勤,你就越琢磨:病是不是治不好了?
2025年8月,百强房企销售额较2024年同期减少近两成,甚至未超过2025年7月,三十个重点城市的新房成交量,环比下降12%,同比也下降17%,这绝非“微小调整”,而是开闸放水般的猛降,更何况2025年1月到8月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超13%,始终未止。
问题来了:如果政策都救不起来,楼市到底怎么了?
实际上归根结底,房子就是商品,其价格依据供求状况而定,当下的状况:房子越来越多,购房的人却越来越少,三十个重点城市中,房子平均售卖超过28个月,有些地方甚至得四十个月以上——也就是说,即便从现在起不拿一块地、不建一栋楼,现房也够卖两年多。
更尴尬的是,某些“救市”举措反倒让供给更多,有些开发商赶忙将计划明年开盘的项目今年推出,试图借政策之风回笼资金。
买房的人情况如何?
每年新出生人口持续减少,2025年还不足2016年的一半,新生儿变少,未来的购房主体随之减少,2025年8月成交的客户,30岁以下的仅占17%,五年前该比例翻倍。
不是年轻人不想花钱,而是人口减少,收入变少;找工作不容易,薪资增长慢,35岁的年龄限制到处都有……
更别说还有长达30年的房贷压着,很多人还在犯愁下个月的房租能不能凑齐。
因此,政策松绑限购、降利率、给补贴当然是好事,但无法改变人口结构,也无法制造出更多有购房意愿、也有支付能力的人。
楼市的基本逻辑,已经悄悄改变。
房子不再是谁买到就赚到的投资品,而是回归到“住”的最本质的需求。如果没有人住,再好的房子,再低的门槛,有什么用?
有人还期盼再来一波刺激,楼市重回黄金时期。
说实话,政策就像兴奋剂,打一针能振奋一阵,打多了只会更衰弱,决定楼市能不能稳定的,不是政策力度,而是普通人的收入预期和负债情况。
口袋里有没有钱、愿不愿意背负债务,这才是关键。
如果收入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即使零首付并且还有补贴,很多人也不敢轻易购买。勉强支撑下去,说不定就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越是用力救市,大家越觉得:房市的行情如果真好,何必大张旗鼓?
市场有自身的规律,价格该调整就调整,泡沫该挤就挤得干干净净,只有跌出真实的性价比,刚性需求才愿意入场,市场才能修复,这个过程或许有点疼,但或许是必须得走的路子。
天冷不是坏事,冷到底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楼市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