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知青现况 * 阿波罗新闻网
首页 > 热门标签 > 知青
荒原上的女知青
2025-07-19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年,随着钻机的轰响,一支石油钻井队开进了内蒙草原深处。钻机刚轰醒了这块荒原,一顶帐篷便出现在了附近的草地上。有钻井队便有水源,追逐钻井队放牧,成了草原上的一道风景。几个小伙子好奇,歇工时跑到帐篷去玩。一个颧骨通红肌肤粗糙的蒙族中年女人迎了出来,...

不堪回首那无奈的青春(图)
2025-07-08

知青上山下乡劳动。(网络图片)这几年常见到青春无悔的口号,特别是用于回忆知青上山下乡、或经历文化大革命及各种政治运动,以表示回忆者的达观,显示其革命豪情,并影响没有这类经历的青年一代。对此,我绝不赞成。这完全是歪曲历史。所谓无悔,只能是就个人曾经作出的选择而言,而事实却是绝大多数...

知青们被践踏的青春向谁追讨?(图)
2025-07-06

据官方资料显示,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知青的总数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这场发生在毛时代,花了三百个亿各方都不满意的“上山下乡”运动至此结束。然而,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就此消亡,而他们不少人回到城市后,生活境况也十分糟糕。 八十年代,关于介绍知青悲惨生活的文章、影视剧多有出现。只是践踏了他们青春的毛和中共迄今都没有道歉。

知青时,我当过石匠
2025-05-29

前些日子,翻阅过去写作的诗词,其中一首是记录开山造石的:巍巍石亘掌中岩,大锤一抡断腰开。朵朵白烟錾錾火,迢迢铿锵送歌来。如今复看,很是惊讶当时的心态,为何那样艰苦的劳动,仍能壮怀激烈,拿了汗流浃背的光景,描绘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记忆中那是1960年代的末尾,原本在城里复课闹革命的...

记朋友郁君的死(图)
2025-05-09

我平生最恨为尊者讳,但这一次我却要为死者讳。不过也只是掩其姓名,并不掩其事迹。我与郁君的首次见面是在分场场部欢迎我们新人的联欢会上。六九年底,我们一行数人千辛万苦总算到了云南农场的红旗分场。当年的中国,不比现在,若是不能搞出个像样的文艺宣传队,当领导的面子上比今天连年亏损的工厂厂...

卖糠“历险记”
2025-05-09

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左得不得了,有些事情他们做到了极其荒谬的地步,窥一斑可知全豹,从一些小事可以了解他们的嘴脸。我曾亲身经历的一次卖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年代,那种极左思潮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想来,这也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那时没有农贸市场,农民也没有更多的农副产品需要出售,自家...

难忘当年“烧豆子”
2025-05-03

那年秋天,我被生产队指定为看青的(看护已割倒在地里的庄稼防止被人偷盗)。一天夜里,生产队长关德清带领我执勤。半夜时分的凉风吹得我一会儿一泼尿,又饿又冷的感觉一块袭上心头,人困马乏的我恨不得立刻回到青年点热乎乎的炕头睡上一大觉。这时,我听到队长亲切地招呼我:小东,咱俩烧抔豆子暖和暖...

马永康: 四奶奶
2025-04-30

冀中平原中部,清澈的孝义河蜿蜒流过,河岸杨柳依依,广袤的田野上,青翠的庄稼环绕着古朴的村子。我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息。这就是我的老家。1920年,少年的父亲外出求学离开了这里。在疯狂的文革中,我作为知青下乡来到这里。头一次知道,我家有如此多的亲族。远的不说,我祖父有五个儿子,四个在外...

用大米换花生
2025-04-26

我下乡的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地处清河流域,是水稻产区。每年秋后,我们知青每人都能分到三四百斤大米,那是我们一年的口粮。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逢年过节,人们几乎吃不到鱼肉蛋,也很少吃到大米白面。住在城里的市民,买粮要到国家指定的粮食供应站限量购买。每人每月三两豆油,三...

生产队的豆腐房
2025-04-24

生产队早已知道知青的到来,提前就安排了一名社员为我们做了午饭。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我们的一日三餐总是玉米面大饼子和白水煮白菜,而且天天不换样,连酱油和味素也舍不得放,吃得我们个个胃里反酸水儿。大家企盼的是,菜汤上面若能漂出一点油花儿或者放入几块豆腐也会让人有点食欲啊!秋收割地开始后...

被贫下中农信任的欣慰
2025-04-18

1970年9月,我下乡到辽宁省开原市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当知青。一个月之后,生产队长找我说:队委会昨晚开会了,大伙认为你的表现不错,决定让你参加队里的分配领导小组参与制定队里今秋的分红方案。此外,队长还让我明天上任护青员(俗称看青的),也就是看护地里的农作物不被他人盗窃或被牲畜...

我当知青时吃过农村的九大碗
2025-04-05

读此文前,须了解什么是九大碗。所谓九大碗者,即九碗猪肉是也。惟九碗猪肉内容不一,做法各异。其称大者,盖九大碗一般见于农村婚宴喜庆场合,非平常时节所能吃到,故冠之以大来区别。又中国人以大为荣,譬如满清号称大清,朱氏王朝号称大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也依然硬挺着脖子自称大宋。风气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