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居然糟蹋了这么牛X的人物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宋居然糟蹋了这么牛X的人物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长驱直入,攻占相州(今河南安阳),距离开封不过咫尺之遥。

01

宋徽宗内禅后,从小不爱嬉戏游玩、才能平平的老实人宋钦宗,从他老爸手中接过了皇位这个烫手山芋,终日惶恐,无法安心过新年。

宰相李纲给了他安全感。

城外战况紧急,李纲招募敢死之士2000人,身先士卒,与金人鏖战于京城西北。之后,刺血上书劝说宋徽宗退位的李纲,又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还把打算弃城而逃的宋钦宗拉了回来。

宋钦宗听说金兵渡河,本来撒腿就要跑,禁军将士都备好鞍马,甚至把太庙供奉的皇帝牌位也请了出来,一行人在清晨时偷偷摸摸地整装待发。

李纲进宫见此情景,对将士们厉声说道:“尔等愿以死守宗庙乎?”

将士们不愿当逃兵,高喊:“我等愿意死守!不在此,将去何处?”

这仗不好打,却还有得打。

李纲入殿,对宋钦宗说:“陛下昨天跟臣说要留下,今天又要跑路,这是为何?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不愿离去,万一中途失散,谁来当您的保镖?况且敌人的骑兵已经逼近,若他们知道陛下车驾出城未远,快马加鞭前去追赶,该如何抵挡?”

宋钦宗听到出城更危险,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只好留在城中。但朝中主和派依旧畏金如虎,处处对李纲形成掣肘,还派人出使金营,以纳币、割地、送人质为条件,请金人退兵。

李纲身陷主和派围攻时,另一个主战派大臣宗泽也来到了开封。

不久后,在主和派的举荐下,宗泽被任命为“和议使”。临行前他对小伙伴们说:“我这一去,就不能活着回来了。”

众人感到诧异,问他这是为何。

宗泽正气凛然地回答道:“敌人若知悔改,带兵撤离自然是好事。否则,我怎么可能向金人卑躬屈膝,有辱使命呢!”

有人将此事报告给宋钦宗,主和派才知,这个使者根本就没想替朝廷议和,而是铁了心要和金人搏命,这不得谈崩了。趁着车马还没出发,宋钦宗赶紧把宗泽撤下来,改派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县)。

李纲与宗泽,这两位铁骨铮铮的主战派,在国家危难之际同时赶赴前线。

他们的命运从此与大宋一落千丈的国运交织在一起,余生陷入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无尽愁苦之中。

图片

▲“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军于城西北。”图源:影视剧照

02

金人兵临开封城下,李纲将城中兵力重新布防,命弓箭手猛射金兵,放火焚烧攻城云梯,等待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来。

城外,各路宋军集结,号称20万。城中军民士气大振,同仇敌忾,还有李纲主持大局,可北宋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甚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南宋的朱熹评价靖康年间朝政时,用了这四个字——“无一是处”。

很多人常认为,宋钦宗就是个背黑锅的,如果没有他爹宋徽宗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北宋朝廷也不会迅速崩溃。实际上,宋钦宗这个亡国之君,对北宋覆灭也有不少责任,是他自己把取胜的筹码全给赔进去了。

曾经有一个李纲在宋钦宗面前,他没有好好珍惜。

在指挥开封保卫战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纲两度被贬,他提出的计策,宋钦宗不愿采纳,失利后却还要追究他的责任。

起初,李纲认为金人贪婪无厌,战斗力极强,宋军应该坚壁固守,等到金人食尽力疲时,再出兵收复失地。“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这就是必胜之道。

但是,宋钦宗却一心想用20万大军速战速决,执意命各路军队出战,偷袭金营。结果,宋军劫寨失败,主和派把出师败绩的罪名推到李纲等主战派身上,李纲因此被罢免官职。

李纲指挥作战时,金人不敢贸然出击,听说李纲被罢官,他们当天就派出一支骑兵到城下耀武扬威,气焰嚣张。

城中宋朝臣民的表现比金人还要激烈,太学生陈东叫来上百名同学伏阙上书,掀起一场大规模抗议运动。闻风而来的军民多达十余万人,集结于宫门外为李纲伸冤,直言李纲是唯一能承担天下重任的人,主和派大臣尽是“庸缪不才,忌疾贤能”之辈。

愤怒的群众毁坏了宫门外的栏杆,甚至朝主和派大臣投掷瓦砾,之后还打死了几个宦官。当有人指责他们要挟天子时,太学生们高声答道:“以忠义胁天子,不逾于奸佞胁之乎?”

之后,宋钦宗急命李纲官复原职,并一起登上高楼与百姓见面,才渐渐平息众怒。

在这场北宋灭亡前夕的爱国请愿运动中,抗议者的思想高度可谓超前,他们不顾所谓的君臣大义,宁死也要支持忠心报国的李纲复职。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国精神。

但身处漩涡中心的李纲,也因此引起宋朝皇帝忌惮。

图片

▲宋钦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李纲复职次日,宋钦宗颁布命令,说:“士庶有以伏阙上书为名者,意在做乱,今后如更有似此之人,即与收捉,并从军法斩讫奏闻。”

这是说,今后再有群众抗议,直接处死。

李纲复出后,再次整军备战,痛击金兵,形势对城外的金人愈发不利。胜利的天平一度向宋军倾斜,进退失据的金兵,终于在次月解围而去。

宋钦宗看金人走了,有点儿飘,主和派大臣趁机散布流言,说李纲早就有意鼓动太学生,威胁皇帝重用自己。在朝中奸佞小人的打压下,正义的声音再度被淹没。

当时开封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

北宋朝廷一片混乱,仅仅过了几个月,金兵就卷土重来,于靖康元年秋攻陷了坚守八个多月的军事重镇太原,又一次剑指汴京,阴霾笼罩在黄河两岸。

此时,李纲却已被贬出朝。他被宋钦宗派往河北、河东解围,实际上无兵无钱,战败后被贬到南方。李纲离京前为朝廷筹划的抗金之策,也被主和派全盘否定。

李纲前脚刚走,宋钦宗受投降派蛊惑,将他所征调的军队罢去一半,尤其是罢四川、福建、广东、荆湖诸路正规军与京西诸州的非正规军,取消钱粮犒赏的费用,完全就是“送人头”行为。

离京不过几天的李纲得知后大惊,连忙上书反对。其中说到,主和派认为四川等地路途遥远,但征发之诏四月就已下达,现在远方之兵都在路上,如果以寸纸之书让他们回去,朝廷如何取信于天下?臣担心日后再有号召,天下无应者矣!

果不其然,金兵再次兵临开封城下,偏远之地响应朝廷号召的勤王之兵寥寥无几。

图片

▲李纲(1083-1140)。图源:网络

03

宋廷不断派出使者求和,却无法抵挡金兵进军的步伐。金人根本没把屈辱求和的北宋君臣放在眼里,说:“待汝家议论定时,我已过河矣。”

另一边,早已看出议和并非救国之策的宗泽,正带领十几个老弱士卒前往磁州任职,那是抗金的第一线。一路上,临危不惧的宗泽写下了《早发》一诗:

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这一年,宗泽已年近七旬,他招募义勇,发动民众修缮城墙,制造兵器。磁州一带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宗泽为此上书道:“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也。”

但朝廷仍然是主和派占了上风,宋钦宗派出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再度出使金营议和。

赵构路过磁州时,宗泽叩拜迎接,劝谏道:“金人不过是用花言巧语诱骗我们前去议和,他们的军队已经打过来了,再去金营还有什么可谈的,请康王不要去了!”

赵构很聪明,他也听说金兵已经渡河,不愿自投罗网,于是掉了个头,后来一边受宋钦宗册封,打着兵马大元帅的旗号聚集溃军,一边跑到济州(今山东巨野)安顿下来,不敢与金兵正面交锋。宗泽多次苦劝他直趋澶渊,收复失地,解京城之围,赵构却无动于衷。

宗泽只好孤军奋战,向开封进军。宗泽率军出征后,一路和金兵打了十三场仗,全部获胜,将士们毫不畏惧金兵强悍的战斗力。

国难当头,宗泽一面写信请赵构会师京城,一面联络其他宋军,继续向开封挺进。他鼓舞手下将士,说:“现在进退都是死,我们必须死里求生!”

李纲与宗泽的奋战,还是无法阻止汴京陷落。

宋钦宗向金人递上降书后,满城君臣百姓如羊入虎口,尽是悲泣之声。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纵火焚城,烧杀掳掠,挟持徽钦二帝、宗室、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北归。

宗泽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率领大军抄近路赶到大名(今河北大名县),想联合各军过河堵住金兵的归路,将二帝抢回来。

可当他到达时,各路军队竟然没有一支前来勤王,宗泽孤掌难鸣,只好望河兴叹,眼见金人带着“战利品”远去。北宋俘虏到了北方苦寒之地,“男十存四,女十存七”,无数人惨遭蹂躏侮辱,倒毙路旁。

这,就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老当益壮的宗泽,深深感受到一种无力感,而这种不甘与悲愤,成为其短暂的抗金生涯中唯一的基调。

图片

▲宗泽。图源:影视剧照

04

吃瓜看戏的赵构成了大赢家。

21岁的赵构,从孟太后(北宋哲宗皇后)派出的使者手中接过刻有篆文“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称帝,改元建炎,重建政权,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为了树立威望,即位后不得不起用主战派的李纲为相。他还写了封信给受命回朝的李纲:“方今天下生民遭此劫难,只有阁下这样学穷天人、忠贯金石的大臣辅佐朕,才能符合苍生的期望。”

赵构的亲信黄潜善、汪伯彦对这一安排极为不满,这两位都是“无进攻之志”的主和派,且自以为对宋高宗有“攀附之劳”,怎么说也得讨个宰相当当。

黄、汪二人,成了李纲、宗泽抗金的阻碍,而他们背后的老板赵构,也是一个耳根子软的懦弱之徒。

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出任宰相后,为赵构呈上“议国是”等十事,认为当务之急是防御金人再次南侵。他与主和派势不两立,敢于当面与皇帝的宠臣黄、汪抬杠,这股忠直耿介的气度让他与宋高宗渐行渐远。

李纲前来行在拜见高宗时,赵构知道他跟主和派闹矛盾,就让黄潜善负责设宴款待,并由汪伯彦等人陪同,希望他们尽释前嫌,修复一下关系。没有什么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可是李纲不按套路出牌,他见过赵构后,上奏请辞此宴,直接回家,把黄潜善等朝中大臣直接晾在大门外,也不打声招呼。

汪、黄早已备好筵席,等了大半天也没见着李纲人影,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从此玩了命整李纲。

赵构一即位,之前担任其副元帅的宗泽也前往拜见,向高宗陈述抗金大计,说到激动时不禁老泪纵横,在一旁的李纲也为之动容。

一天,李纲在朝见时与宗泽偶遇,有过一番谈话,他们谈及国事,为之心痛不已,也为抗金大业慷慨激昂。当时,开封府缺一名独当一面的大臣驻守,李纲就向高宗极力推荐宗泽:“绥复旧都,非宗泽不可。”

图片

▲宗泽、李纲等主战派力主抗金,迎回二圣。图源:影视剧照

赵构早想着重用宗泽,李纲也欲留他共同主持大局,但是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大臣屡屡从中作梗。最后,高宗只是授宗泽以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让他去建设大后方。

李纲立马察觉此事不对劲,便一再奏请擢宗泽为开封府尹、东京留守,大力支持其对京城的防御。

这些“糟老头子”犟得很,赵构自知拗不过,只好同意。

孤独的宗泽,在主和派轻蔑的眼光中,来到那座已经没有皇帝的都城。

开封不久前惨遭金兵劫掠,盗贼蜂起,人心惶惶,城中残破不堪,“冻馁死者十五、六”,早已看不出一丝《清明上河图》中那盛世繁荣的气象。

同样孤立的李纲,在朝中不断受到黄、汪等党羽的攻击。

有人说李纲,“名浮于实,而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还有人老调重弹,用之前北宋大臣的言论抨击他:“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图片

▲明《中兴瑞应图》。图源:网络

05

李纲与宗泽有共同主张,他们一人在朝,一人在汴,艰难支撑起抗金的大旗。

他们都善于利用河北、河东等地民兵。

当时,各地义兵兴起,打着勤王的旗号,却各怀心思,难以统一调度。但朝廷眼中的这些“匪”“寇”兵力雄厚,是李纲与宗泽一心争取的对象。

淮南的杜用,山东的李昱,襄阳的李孝忠,都被李纲调兵遣将一一讨平,降者多达十余万,归于诸将帐下,听候调遣,构成一道横跨数州的防线,只待渡河讨伐金兵。

京西、淮南、两河一带的“草头王”们也在宗泽爱国精神的感召下,纷纷加入匡扶宋室的队伍。

濮州义军的首领王善,自称手下有数十万之众,兵车万乘,本来不给宗泽好脸色看,还想出兵占领汴京。

宗泽听闻此事,亲自前去劝降,单骑入营与王善相见,请他加入抗金大军,说:“朝廷正当危难之时,如果有一两位如你这样的人,岂还会有敌患?今日就是立功的好时机,机不可失啊。”

王善一看,宗泽年近七旬,还一心为国为民,极富诚意,对他佩服不已,二话不说,解甲归降。

寿春人丁进,江湖人称“丁一箭”,聚众数万人,听闻宗泽的威名,带兵前往京城近郊求见。

宗泽的部下都担心有诈,宗泽却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是人呢?”

丁进到后,宗泽亲自接见,像对待老部下一样与他亲切交谈。丁进十分感动,当即请宗泽前去视察他的部队。宗泽毫不怀疑,第二天就去慰问了丁进的军队。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6/230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