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中国50家上市房企净利润亏损达到了902亿元。图为上海一住宅大楼
关于房地产,中共四中全会公报有一句话“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并在10月28日公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列为专节(41)。这在“十四五”相关文件中是没有的。可见,当局对房地产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不过,面对房地产危局,“建议”并无良策,有论者甚至称当局已将房地产“战略性放弃”了;然而,地方政府仍难摆脱房地产依赖,这势必加剧与中央的博弈。
一、中国房地产的“大时代”结束,进入重构期
当局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没有提2024年9月以来推行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也没提“支持购房需求”。之前,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提出: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显然,当局研判,中国房地产已进入存量阶段。
这也是市场的普遍看法。例如,高盛5月发布《经济转向内需驱动:聚焦中国房地产价值链中的买入机会》报告指,中国房市将在2035年前经历深度重构,新建商品房市场将经历“断崖式收缩”。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024年为97,385万平方米;预计到2035年,将二次收缩40%,降至约5.8亿平方米,较2021年高峰18.2亿平方米累计缩水68%。届时,二手房交易将超过新房交易(2035年占总交易量/价值的66%/64%,2024年为42%/45%)。
因此,当局放弃以前的房地产“高数量发展”,现在只提“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事实上,“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较“十三五”明显下滑。大日子已过去了。

转摘自陆媒腾讯网文章
二、地方政府的“房地产依赖症”并没因楼市泡沫破灭而祛除
但是,当局“十五五”房地产政策的转换,却将严重冲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虽然,2021年9月以恒大爆雷为标志,楼市泡沫破灭,可地方政府仍旧把房地产当拐棍。
从下表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相关支出居高不下,地卖不动了,却仍在花费巨额资金大量收储土地,导致出让收入从大于相关支出,到收不抵支,出现巨额赤字。2021年,收入和支出都达峰值,收支相抵,盈余9,511亿元;2022和2023年也分别盈余3,118亿元和2,589亿元,但2024年起就逆转了,2025年前3季度居然高达9,081亿元。
“十四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其相关支出(亿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共财政部
然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用到哪去了?从来没有公开过,就是一本糊涂账,这里面的水相当浑。中央也无力管理。虽然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但征收范围、使用、管理等均不变。此后,中央也没推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相关支出管理的政策,成了一个僵局,丢在那不管。
三、“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冲击地方
“建议”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在当前形势下,地方政府是难配合的。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就是调节新建商品住宅的入市规模,规避房地产市场产能过剩风险,怎么操作呢?中共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说,“我们根据人口变化确定住房需求,科学安排土地供应、引导配置金融资源,也就是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
话好说,难落实,因为这牵涉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举例而言,人口流出地区,愿意把相应的土地指标送给人口流入地区?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就必须根本性重塑中央和地方关系。而中央地方关系的调整,历来是难中之难,过去习*近*平强势、“定于一尊”,都难推动;现在习权势动摇,岂不更难?
四、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钱从何来?
1998年中共房改,骗老百姓: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它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但几十年下来,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占比极低,而商品房占比高达80%~90%,远超欧美。而且房价飙升,住房成了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十一五”至“十四五”四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规模(含棚户区改造)分别约1.8万亿元、6.3万亿元、8.7万亿元和6.5万亿元,占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1%、15.7%、14.4%和8.5%。可以看到,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占比极低,尤其“十四五”期间明显下降,造成保障房供应严重不足。
不过,面对楼市泡沫破灭,为稳投资乃至稳经济,当局又盯上了保障房。毕竟上一轮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部分要归功于棚改货币化等政策因素。2023年8月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宅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大城市(共35个,几乎覆盖了大陆一、二线主要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提高其总供给比例,市场占比目标约为60%,将主导住房市场,而商品住房市场占比目标将调整为40%左右。
在“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中,当局又一次高歌:“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但问题是,如果大建保障房,钱从何来?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而中央政府把本级财政收入全都转移支付给地方了,自己靠国债过日子,总而言之财政是没钱的。另一方面,保障房要封闭运行,开发商投资意愿低,社会资金也难进来。
当然,中央可以政治任务强压地方建设保障房,地方自然就要讨价还价、伸手要钱,中央不给就“摆烂”,双方博弈不停息。
总之,“十五五规划”要“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一定能实现,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势必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