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识,北大51万人研究发现:长期吃辣,或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打破常识,北大51万人研究发现:长期吃辣,或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王大妈今年62岁,做了一辈子川菜的“主厨”,几乎每天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盘红彤彤的辣椒鱼。前段时间,社区里几位邻居聊天,大家纷纷劝她“年纪大了再吃辣伤胃、还会得癌”,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她回想才两年前的体检报告,不但各项指标健康,连消化道都很“干净”。这是真的吗?吃辣不仅没坏处,反而可能对身体更有利?王大妈一边琢磨,一边打开手机,看到“北大51万人研究发现,长期吃辣能降低多种癌症风险”的新闻,心里不禁一惊,难道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真的要被颠覆了?

这项大规模研究,已经彻底点燃了关注健康饮食人群的讨论热情。你是不是也好奇:每天吃辣真的能降低癌症风险吗?背后有什么科学依据?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多吃辣”?到底怎么吃才健康?下面我们就用权威数据和科学分析,为你逐一解答。

吃辣安全吗?研究给出的答案颠覆想象

很多人担心,“吃辣”会不会刺激肠胃、增加癌症风险。然而,北大与牛津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的一项历时逾10年、涵盖51万中国成年人(30-79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却给出了完全反常识的结果。

研究团队从全国10个地区招募受试者,对比了日常吃辣频率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三大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关系。随访期内共记录了近2.1万例癌症新发病例。

核心发现是:偶尔吃辣(每月1次)的人,食管癌和胃癌患病风险显著低于几乎不吃辣者;每周1-2次、3-5次、甚至每天吃辣,与罹患食管癌的风险下降12-24%、胃癌风险下降3-11%结直肠癌风险下降0-13%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吸烟、不饮酒的人群,吃辣带来的防癌益处更为显著

看到这组数据,你还会担心“长期吃辣致癌”吗?专家认为,这种保护作用与辣椒中的“辣椒素”息息相关,它可以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和促进细胞凋亡等机制,降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不仅如此,另一项纳入53916名成年人的大型研究还发现,在女性受试者中,每周多吃辣还可使高血压风险下降10-12%。原因很简单:吃辣能提升菜肴风味,从而帮助减少盐的摄入,对控制血压水平大有裨益。

坚持吃辣,身体或出现这些“惊喜变化”

怎样的“吃辣”方式,真正带来健康红利?科学家对研究人群进行了细致分组和跟踪,结果出现了三大亮点。

癌症风险整体下降:长期坚持吃辣,每天或每周多次,每种具体癌症的发病风险都有明显下调。其中食管癌下降19%胃癌11%结直肠癌13%,为消化系统保护加了一把健康“安全锁”。

高血压防控效果明显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研究发现,适度吃辣可以帮助本就口味偏重的人减少盐摄入,而在女性群体中,正是吃辣越多,血压越平稳

整体死亡风险减少:权威数据显示,经常吃辣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3%,也就是说,吃辣一族在平均寿命和疾病防控上,或许的确“占了便宜”。

数据虽耀眼,但吃辣也并非没有“副作用”。过量食用辣椒,尤其是辣椒油、重口味辣酱等高脂高盐类型,极易刺激消化道,导致胃部热感、腹泻、口腔溃疡、痔疮、水肿甚至便秘。尤其是肠胃、心血管有基础疾病、痔疮或消化道溃疡病人群,更不建议无节制“吃狠辣”。

科学吃辣,让辣椒变成健康武器

既然有益健康,又如何吃得更科学、安全?权威营养专家建议我们可以记住以下5个原则:

选择“新鲜辣椒、干辣椒”为主:鲜辣椒不仅辣度合适,富含维生素C,脂肪量远低于辣椒油、火锅底料;

多与蔬菜、粗粮等清淡食物搭配:比如青椒炒玉米、辣子鸡加入西兰花、辣椒酱拌红薯等,既满足口感,又有效平衡营养;

吃辣时避免搭配高脂、高盐食品:如火锅、麻辣烫、辣炒等油多盐重的菜肴易“火上浇油”,不利于健康;

及时用“酸奶、梨、醋”解辣降火:辣口时不妨喝点酸奶、酸梅汤、咀嚼苹果等润喉产品,缓解口腔灼热、降燥润胃;

自身特殊健康状况需适度或禁忌“猛辣”:尤其是患有消化道溃疡、痔疮、心脏基础疾病者,遵医嘱、不过度“挑战辣度极限”。

辣椒并非万能护身符。健康吃辣的关键在于“适量”“科学”与“个人体质”的协调。如果你平时肠胃脆弱、消化功能较弱、三高等慢性基础病明显,“适度尝鲜、但不贪多”才是明智选择。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健康小小讲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7/228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