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华: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一个戈尔巴乔夫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杨纯华:为什么中国很难出现一个戈尔巴乔夫
作者:
中国的未来不会由一个"戈尔巴乔夫"带来,而更可能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觉醒与行动。民运精英的使命,不是等待,而是播种;不是依赖,而是承担。只有当思想的火种在沉默的大地上蔓延,当社会的勇气在压抑的黑夜中聚合,那一刻的到来才真正属于人民。 "历史不会恩赐自由,只有奋斗才能赢得自由。"这应成为中国民运精英们的共同信条。

如果说等待一个"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是一种幻象,那么中国的民主转型之路必须重新定位。未来的关键,不在于体制内部某个"开明领袖"的出现,而在于民运精英们如何在社会裂缝中积蓄力量、塑造共识、引导方向。

第一,必须摆脱对"体制内改革者"的幻想。中国政治体制的封闭性与高压性决定了,它不会自我产生一位拯救性的改革者。寄希望于某位高层领导"良心发现",只会导致战略上的被动。民运精英的任务是主动创造条件,让社会逐渐积累改变的内在动力。

第二,要重建思想与价值的高地。极权的根本在于摧毁独立思想,制造犬儒主义。民运精英必须承担起"守护真理"的使命:坚持言说、揭露谎言、捍卫语言的真实,恢复社会对自由、法治、人权的信念。这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工程,而非立竿见影的政治操作。思想的觉醒才是社会转型的真正前奏。

第三,培育分布式的社会力量。在集权压制下,集中化的反对运动难以为继。但分布式的网络、跨领域的议题联结,却能长期生长。工农维权、环保行动、教育公平、网络自由——这些具体而微的社会诉求,都是未来民主运动的种子。民运精英应当将这些点状力量串联起来,形成跨阶层、跨代际的社会共识。

第四,形成国际与国内的双重互动。中国的民主化不仅是国内问题,也与国际秩序紧密相关。民运精英应善用国际舞台,争取舆论与道义支持,同时把国际资源转化为国内社会的知识与力量。唯有"内外呼应",才能在未来的政治转型契机中,避免孤立无援的处境。

第五,坚持战略的长期性与耐心。极权体制的崩塌往往突然而迅速,但在此之前,需要长期的思想准备与社会动员。民运精英要摒弃"速胜"的幻想,而应当做好"长征"的准备:一代人不够,就两代人;一代人播种,下一代人收获。历史的方向最终属于人民,而非权力。

第六,呼吁跨阶层的历史大联合。真正的社会变革,不可能由单一群体完成。知识分子需要与工人并肩,企业家需要与青年携手,少数民族与汉族需要互相理解。民运精英应当成为桥梁,促成这种跨阶层的联合,将"民主、自由、公正"塑造为全民共识,而非少数派的口号。

中国的未来不会由一个"戈尔巴乔夫"带来,而更可能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觉醒与行动。民运精英的使命,不是等待,而是播种;不是依赖,而是承担。只有当思想的火种在沉默的大地上蔓延,当社会的勇气在压抑的黑夜中聚合,那一刻的到来才真正属于人民。

"历史不会恩赐自由,只有奋斗才能赢得自由。"这应成为中国民运精英们的共同信条。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万维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5/228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