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一年倒闭4万家 中国药店危机的背后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萧易:一年倒闭4万家 中国药店危机的背后
作者:

图为2022年12月9日,人们在北京一家药店排队买药。

2025年,中国实体药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场惊心动魄的“关门潮”正在上演。2024年全国约4万家药店关闭,闭店率高达5.76%,平均每天107家药店倒闭。进入2025年,这一势头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开始加速:第一季度净减少3,166家,第二季度再减4,009家,总数从66万家降至65.3万家,全年预计倒闭10万家,占总数的15%,日均关门274家。

曾经被视为“稳赚不赔”的药店,如今却成了经济下行的重灾区。药店的崩盘,不仅是行业自身的问题,更是经济下行、消费萎缩、医保控费和线上平台冲击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暴露出中国经济陷入通缩与结构性困境的深层问题。下面本文将从实体药店行业的辉煌与崩塌、关门潮的根源以及大洗牌背后的经济信号等方面,剖析这场危机的本质。

实体药店行业的辉煌与崩塌

过去十余年,药店行业在中国经历了繁荣与扩张的“黄金时代”。2019年至2023年,全国药店数量从52.4万家激增至66.7万家,四年新增14万家,远超同期奶茶店(51万家)的规模。药店密度之高令人咋舌,沈阳中街一条100米步行街竟有7家药店。这种畸形密集分布,让药店店均服务人数从2016年的4,112人降至2023年的2,113人,远低于欧美国家(5,000—6,000人)。

而药店之所以会扎堆聚集,则是因为药店的利润过于可观。过去10年,开药店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靠着销售药物,零售平均毛利率能达到30%—40%。在2015年前后,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民营药房业绩节节高升,在全国跑马圈地并陆续上市。药店生意能够如此繁荣蓬勃,可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处方外流政策是最大推手。自2009年起,中共政府推动“医药分离”,一系列措施加速医院门诊处方外流到药店。患者凭处方到药店购药,还能刷医保,直接为零售药店注入海量增量。2017年后,部分地区取消药店开店距离限制(如500米或350米),进一步刺激药店扎推“野蛮生长”。

其次,不透明的价格体系带来暴利。在集采政策实施前,药价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药店拥有巨大的定价权。许多门店主推高毛利药品,并通过“首推机制”激励员工向顾客推荐贵价药,从而使药店获得高利润。疫情期间,药店在口罩、药品的高利润刺激下进一步扩张。

最后,疯狂扩张带来规模效应。2012年,中共商务部提出到2025年形成5—10家超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要求连锁率达70%。在利好刺激下,各大连锁药房蜂拥而上。从2017到2022年,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健之佳和漱玉平民等企业门店数翻倍增长。

然而,繁荣的背后是畸形的供给过剩和泡沫积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崩盘就在瞬间。2025年1—7月,全国实体药店销售规模为3,448亿元,同比下降2.4%,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头部药企同样承压,国大药房两个月注销5家子公司,涉及上百家门店;老百姓大药房上半年关闭197家直营店;一心堂净利润下降11.44%,其它如国药一致、健之佳净利润下滑60%—82%。

实体药店倒闭潮的根源:多重困境下的连锁反应

药店崩塌不仅是行业内部问题,更是中国经济系统性衰退的缩影。这场关门潮成为消费断崖式下跌、通缩压力的风向标,暴露了居民购买力不足、政策挤压与市场变迁等多重困境。

第一、消费萎缩:居民缩紧钱包

消费降级是药店关门潮的首要元凶。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存款超50万元的家庭仅占0.37%(约518万人),超100万元的仅0.1%(约150万人)。居民因就业不稳、收入增速低和房贷压力不敢消费,药店客流率减少30%,客单价从2023年的120元跌至2024年的85元,降幅近30%。感冒药等刚需品销售低迷,保健品等非刚需品则被省略。

药价虚高和搭配保健品问题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线上8.68元,线下32元,差价高达3倍;消炎药线上36元,线下56元,便宜近40%。药店常推销高利润保健品,如感冒药搭配维生素C,导致消费者频频“踩坑”,客群逐步流失。

第二、产能过剩:内卷竞争的恶果

目前全国药店总数超65万家,店均服务人数跌破2,000人,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供需严重失衡。今年上半年,药店店均销售额仅10.78万元,同比下降2.4%;客单价72.9元,同比下滑3.9%。过度扩张导致单店客源稀释,药店为争夺客流展开白热化竞争,低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部分药店甚至“卖一盒亏一盒”。

2025年上半年,四大上市民营药房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如一心堂净利润2.5亿元,同比下降11.44%;老百姓净利润为3.81亿元,同比下降20.89%。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国大药房门店总数为8,59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111家,减少近两成。四大连锁药店上市公司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和一心堂自营门店总数较年初分别下降1.30%、2.00%、1.80%和1.10%。

第三、医保控费:红利终结的致命一击

医保资金曾是药店的“香饽饽”,但2024年起,医保控费政策让药店失去红利。集中采购使常见药价下降50%—90%,医院药房价格低于药店,60%处方药回流医院,处方外流转化率仅5%,DTP药房空置率超60%。

更致命的是,部分药店存在通过违规手段套取医保资金等行为,如河南某药房处方造假半年刷出30万元医保资金(80%转卖)、武汉某药店重复交易造成7万元损失、兰州某药店空刷医保单日虚构196笔交易。

2024年,每年例行的医保飞检首次将零售药店纳入了检查范围。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处医保违规金额超4.9亿元,涉及甘肃、湖北、内蒙古等地。被查药店面临追回资金、罚款及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导致客源和收入锐减,直接关门。

第四、人口老龄化矛盾:需求与支付错位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5%(2.8亿人),慢性病用药需求增长20%,理论上应为药店带来“银发红利”。然而,医保报销不足和药店涨价矛盾让老年人难以承担药费,老龄化反而加剧行业困境。2025年7月,医保基金支出增长10%,收入仅增3%,缺口达2,000亿元。

药店成为政策与市场的“夹心层”,老年人倾向低价药或医保支付,而限额政策使药店不敢囤货,库存下降15%,利润率从8%跌至3%,中小药店几乎无利可图。人口老龄化推高医疗支出,但居民钱包缩水,药店无法从需求增长中获利。

第五、线上平台竞争:实体药店遭降维打击

从2020年开始,以叮当快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为代表的线上平台以低价和便利性抢占市场,网上药品销售额逐年攀升,从2020年的190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08亿元。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到717.7亿元,增速高达18.03%。

电商通过集中仓储、无租金压力实现低价销售,SKU覆盖远超实体店,并提供30分钟送达、线上问诊和医保支付服务。截至2025年初,全国已有超40个城市、近1万家线上平台支持“问诊+配药+配送”一站式服务,吸引消费者从线下转向线上。

自助取药机的推广进一步冲击实体药店,其年运营成本仅几千元,远低于药店2万元/月的药剂师和租金成本。线上平台透明价格和高效服务使实体药店优势尽失,客流被分流,销售额持续下滑。

行业危机背后的经济信号:

从国际经验来看,合理的药店密度基本上是5,000—6,000人支撑一家药房,以14亿人口规模来计算,中国最多只需40万家药店。目前全国仍有超过65万家实体药店,至少三分之一需要淘汰,再加上美团、京东和阿里巴巴等平台的线上药房,最终可能只能留存20万—30万家实体药店。

行业出清还将带来严重的就业冲击。目前实体药店直接就业人员超过400万,若一半药店倒闭,将造成约200万从业者失业。尤其在中小城市与农村,药店关闭还可能导致药品稀缺和价格反弹,患者购药难度增加,进一步损害民生。

实体药店从“全民刚需”到“集体崩盘”,不仅仅是行业的周期性调整,而是中国经济深层矛盾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居民消费信心崩塌。药品作为刚需品尚且萎缩,其它可选消费更是不容乐观。

第二、医保缺口扩大。医保控费加剧了零售药店困境,也暴露出中共财政已难以支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第三、线上替代与行业泡沫破裂。互联网冲击加速了传统业态的淘汰,但其本质是供给过剩与需求萎缩的双重矛盾。

药店行业的洗牌是一次社会经济的风向标。它表明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转向高风险:消费不振、财政吃紧、人口老龄化与产业泡沫集中爆发。

结语:

中国药店行业从暴利扩张到大规模倒闭,反映出实体经济转向高风险的深层危机。药店从“全民刚需”沦为“经济重灾区”。医保控费、消费萎缩、老龄化矛盾和线上竞争使药店失去生存土壤,关门潮不仅是行业洗牌,更是消费断崖式下跌、通缩压力的民生信号。

实体药店的关门潮,并非孤立的行业危机,而是结构性矛盾累积的集中爆发。未来三年,药店行业仍将面临残酷的洗牌,预计将有一半以上药店退出市场。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消费能力和医保缺口并未得到解决。没有制度性改革,接下来的行业洗牌和经济调整将更残酷,危机将进一步蔓延。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4/228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