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放弃治疗,会不会活得更好?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癌症放弃治疗,会不会活得更好?

“治了怕疼,怕花钱,最后可能还是一场空,不如回家吃吃喝喝,活得还痛快些!”

在肿瘤科室,时常能从患者或家属口中听到类似的话语。在不少人的意识中,“放弃治疗”似乎是摆脱痛苦的捷径,然而,现实真的如想象中的那般轻松吗?

作为一个从医40余年的肿瘤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放弃治疗的患者,可这一看似“解脱”的决定,往往不是“活得更好”的开始,更多的是将他们推向失控、痛苦的绝境。

盲目放弃治疗“有弊无利”

68岁的老徐是我2017年接诊的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直肠癌,肿瘤虽已侵犯肠壁深层,但未发生远处转移,若规范治疗,临床治愈率可达60%

得知病情后,老徐因担心治疗费用高、过程痛苦,固执地选择放弃治疗。起初,他还能跟老伙计们喝喝茶、下下棋、遛遛弯,过着他预想中的“自在”生活。

可短短三个月时间,症状急剧恶化,便血、剧烈腹痛,甚至连下床行走都变得困难。家人强行将他送医,再次检查,肿瘤已穿透肠壁,引发了急性肠梗阻,同时伴随肝转移

再次见老徐是在7个月后,家属与我视频。他躺在床上,原本硬朗的身板变得骨瘦如柴,皮肤、眼睛发黄。

家属抹着泪表示:老徐腹痛剧烈,止痛药从口服换成肌注,再到静脉泵入,效果还是很差;全身皮肤瘙痒,整夜无法入睡;目前已经不能进食,靠营养液支持。他嘴里反复念叨着什么,起初我没听清,家属解释“他后悔了,后悔当时没有听你的建议”

没过多久,就听到了他的噩耗,最后的日子里,他几乎没有一天能“痛快”度过,反而在无法缓解的痛苦中耗尽了生命。

放弃治疗并非“解脱”,老徐的悲剧,源于对“治疗痛苦”的过度恐惧,以及对“放弃治疗”后生活的盲目乐观。他以为回家就能安享晚年,却没有意识到,癌症不会因“放弃治疗”而停止进展,反而会将患者推向病情失控的深渊,让本可争取的生存机会白白流失。

“带瘤生存”也是一种活法

与老徐形成对比的,是73岁的沈女士。

2021年,沈女士因持续咳嗽、咯血被确诊为晚期肺腺癌伴有胸膜转移,已经失去手术机会,主治医生评估其生存期可能不足6个月。沈女士的儿子几乎崩溃,咨询道,“我妈年纪大了,是不是没必要治了?别让她遭罪了。”

我详细向他们解释:晚期肺癌虽无法治愈,但通过靶向、免疫、中医药治疗等手段,很多患者能实现“带瘤生存”,甚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沈女士的基因检测显示存在EGFR突变,适合服用靶向药,再结合中医药治疗,一是缓解治疗副作用,二是增强靶向药疗效、延缓耐药时间,最终实现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生存期延长化的目标。

(素材为AIGC或AI数字内容)

沈女士接受了此建议,治疗1个月后,咳嗽、咯血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后,复查显示肺部肿瘤缩小了30%未出现新的转移灶

如今4年过去,沈女士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活状态,除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外,她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实现了高质量的带瘤生存。她表示“当初要是放弃了,哪能看到孙子上大学,哪能享这份天伦之乐?”

“放弃治疗”与“适度调整”

完全不同

沈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所有癌症都有特效药,有些治疗确实只会徒增痛苦,还不如放弃。”

不可否认,癌症治疗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晚期患者可能面临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但“放弃治疗”与“适度调整治疗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彻底放弃对病情的控制,任由癌症侵蚀身体;后者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治疗反应,选择更温和、更注重生活质量的干预方式。

我也曾遇到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无法继续耐受高强度治疗,西医建议放弃,我们没有让他“放弃治疗”,而是调整方案:停用化疗,改用中医药联合止痛治疗。

最终,他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没有出现剧烈疼痛,能适量进食,能安然入睡。他的女儿说:“虽然知道爸爸时间不多,但最后这段日子他是清醒的、舒服的,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面对癌症,“放弃治疗”或许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但放弃的隐性代价是将自己的生命主导权交给癌症——它会逐渐剥夺患者的进食权、行动权,甚至呼吸权,让患者在痛苦与绝望中失去尊严。

而规范治疗,哪怕是姑息治疗,都是在为生命“争取空间”:控制疼痛、缓解症状、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这才是更有温度、更有希望“活得更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何裕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9/228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