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真没必要太卷孩子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普通家庭,真没必要太卷孩子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北京海淀林妈妈的感叹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游泳课4000,研学营8000,旅游15000,补习班5000,英语班8000……这串数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焦虑与无奈。

养个娃仿佛养了“行走的碎钞机”,碎掉的何止是金钱,更是家庭的平静与孩子的童年。

在这个被“内卷”裹挟的时代,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普通家庭,这样真的值得吗?

01

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大学》有云: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每个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若一个家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就像一棵大树所有的养分只输向一根枝条,时间久了,整棵树都可能失去平衡。

朋友小杨曾和我分享她的经历:曾经她和丈夫省吃俭用,把120平的大房子卖掉,为孩子上好学校换了不到60平的老破小,有时候赶上父母来,巴掌大点的地儿各自都没私人空间。

夫妻俩把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孩子的各类培训班,整个家庭节奏被打乱,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她听到孩子悄悄对奶奶说:“我好累,爸爸妈妈也好累,为什么我们全家都不开心?”

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小杨幡然醒悟:一个只为孩子而转的家庭,就像失去重心的陀螺,终将失去平衡。

后来她做了一些改变:他们停掉了2个孩子并不喜欢的培训班,周末不再全是陪读陪练,而是留出时间给夫妻相处、给各自独处,然后再留出一天,和孩子户外野营全家放松。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因为家庭氛围轻松愉快而更加积极主动。

古人云:“修身齐家”,顺序不可颠倒。

先修好自身,方能经营好家庭。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彼此关爱,却不彼此捆绑。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需要平衡与和谐。

02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过度催熟反损其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过度催熟反损其真

道德经》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孩子的成长亦然。盲目追赶别人的节奏,只会透支孩子的能量,扼杀他们的天性。

北宋时方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

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业,他天资过人,便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表演作诗,只因缺乏扎实的学习和积累,最终“泯然众人矣”。

过早催熟、过度开发,即使是天才,也难逃后劲不足、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雨,从小被安排学习超出年龄的知识,小学三年级已经会解初中数学题。

他的妈妈更是以此为傲,逢人就散发“必须提前学,不然初高中就跟不上了”的焦虑信号,自己组建学习资料群,群里时时分享她给小雨找的各种小卷、拔高题。

虽然外人对小雨这样的学霸羡慕不已,但孩子眼底的疲惫却被忽略了。

结果刚上初中,他就开始厌学,叛逆,看见作业就厌烦拒做,成绩急剧下滑,甚至不肯再去学校。

心理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小雨妈妈:“孩子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提前透支完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

有的花开在春天,有的绽放在冬季;有的树高耸入云,有的草默默无闻。

教育的真谛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因材施教,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

03

稳定而有弹性的家庭才和谐

稳定而有弹性的家庭才和谐

《中庸》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个健康家庭的核心不是“卷”,而是稳定而有弹性,既能给孩子安全感,又能适应外界变化。

如何让家稳定而有弹性?

八个字:摆脱焦虑,回归本心。

明代大儒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不在外面,而在内心。

育儿又何尝不是如此?最好的教育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家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

在我表哥家,我看到了另一种教育的可能。

表嫂曾在家全职带娃三年,孩子入学后,她并没有把全部的精力继续投注在孩子身上,而是选择重新出发,努力融入社会、发展自己。

她把“卷”的对象,从孩子换成了自己。

她热爱的体育事业,从最初的基层活动策划与执行做起,一步步成长,直到后来成为国家级赛事导演,统筹全局。

她和表哥始终共同经营着这个家,两人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他们爱生活,也愿意把这份爱传递给孩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很清楚什么该“给予”,什么该“放手”。

他们家很早就定下了家庭教育的“三不政策”:不盲目报班、不与他人攀比、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他们坚持周末以高质量陪伴为主,一起骑行、爬山、看书、聊天,没有说教,只有平等的分享与倾听。

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孩子并没有“掉队”,反而在这样松弛有度的环境中成长得阳光开朗、善良懂事。

父母专注自我成长、热爱生活的状态,成了他最好的榜样。

真正能支撑孩子走远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给了多少爱。

一个稳定的家庭系统,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些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

04

静待花开,需要智慧和勇气

静待花开,需要智慧和勇气

《道德经》云:

“致虚极,守静笃。”

养育孩子,尤其需要这份“静”的智慧与“笃”的勇气。

它让我们在万众争先的洪流中,敢于相信:我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节奏。

父母先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会从中汲取养分,安心生长。

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技能,而在于他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感知幸福的能力,以及一颗从容不迫的心。

对我们普通家庭而言,最好的投入,或许不是倾尽所有去报最贵的班,而是把资源用来经营一个温暖、稳定、充满笑声的家。

最好的教育,也不是无止尽的提前学、超纲学,而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永远对世界充满热爱。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万物皆有时。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无法预设终点、也不能加速的旅程。

我们所能做的,是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壤,一座温暖的灯塔,然后,怀着信心与耐心,静待花开。

愿每一个普通家庭,都能挣脱焦虑的绳索,找回养育的从容。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走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灯火阑珊处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3/227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