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朋友说起“原生家庭”的影响。她小时候因家境不好,母亲性格强势,常用严厉甚至苛责的方式教育她,让她一直心怀恐惧。那时她暗暗发誓:长大后要温柔地爱孩子。可等自己做了母亲,面对鸡飞狗跳的场景,脾气依旧难以控制,甚至会厉声呵斥。一次,她看到姐姐训斥妹妹、扬手欲打时,急忙制止,才猛然发现:这种严厉与愤怒,正在代代相传。她感叹,若不去正视并厘清与父母的关系,这份模式就会不断伤害自己和家人。
其实,这不仅是她的困境,也是许多人共同的难题。因为一个人若想真正拥有此生的幸福,最需要厘清的,正是与父母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来自父母的底色
不论愿不愿意,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
这些影响有时显而易见。比如,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大多源自父母。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既渴望他人的爱,又不愿轻易付出自己的爱。
更多的影响,藏在细节里。父母面对难题时的习惯性反应,是悲观退缩,还是乐观应对?这种处理方式、情绪,都会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成为他们面对逆境时的默认姿态。
如果将人生视为一幅多彩的画卷,那么这幅画卷的底色就是父母涂绘的。
近些年,很多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大半都活在父母的底色里。有人因此受益,获得爱与力量;也有人因此受困,收获更多不幸。
可是,如果父母带来的更多是不幸,该怎么办?
有人选择逃离——或是拉开空间上的距离,减少接触;或是心理上逐渐淡化亲子关系。
但逃离,真的能换来幸福吗?
《孟子》中有段话耐人寻味:
有人问:像舜这样的大孝子,为什么也会抱怨父母?
孟子回答:父母有过,却不去埋怨,那才是不孝。
简单讲,倘若一个人父母有过,却选择逃离、毫不在意,他心里缺少了对父母的爱。
这样一个人对他人的爱,也常常是有条件的——“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一旦别人达不到期待,他便觉得被辜负、被伤害。
爱中的这份伪,恰恰是人生诸多不幸的根源。
你可以成为引领父母的大人
因此,我们能更加理解《论语》当中的那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父母的爱,是所有爱的根基。没有这份根基,一个人的幸福就会失去依托。
面对父母的不完美,乃至伤害,比远离更好的方式是:勇敢面对父母的不完美。
但勇敢面对,不是逆来顺受。
为什么舜会被称为孝子的千古典范?
和一般人理解的愚孝相反,舜恰恰是最有智慧的孝——父母伤害我,我就智慧躲避;父母不待见我,我就“不告而娶”。
最有智慧的孝,是既能保护得了自己,又不让父母背上恶名;能灵活应对父母的偏见,又能守住心中的爱。
而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确信自己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在父母面前,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自信且精神富足的大人,而不是永远的孩子、永远的被动者。
更重要的是,让父母看到,你已成长为家庭的支柱,已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让父母充分信任你。
譬如,当父母干涉你的选择时,在那个当下,你可以态度坚决,温和而有力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礼记》说:“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意思是,父母到六十岁,应该让渡执行权;到七十岁,应该让渡决策权。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子女终将接过舵盘。
今天,成长为大人的你,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引领整个家庭的核心,带领好这艘名为家的帆船,驶向美好的明天。
幸福,最终取决于自己。
选择逃离父母的影响,你或许能得到片刻自在,却难以找到根基。
而当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接纳父母、引领家庭,你的人生会更完整,也会真正拥有自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