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正在遭遇“时代的黑利” !被动放弃婚恋工作健康以及更多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中国年轻人正在遭遇“时代的黑利” !被动放弃婚恋工作健康以及更多 —中国的“弱势一代”:年轻人的困境和挣扎

恋爱、结婚可能意味着阶层下滑,与韩国“三抛”“五抛”“全抛”相似,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抛弃”婚恋、“抛弃”生育。

事业、爱情二选一的抉择面前,越来越多年轻人或许会优先保事业。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在2023年发布的《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报告》,无论男女,大学生的共同追求都是“先立业后成家”。即使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对恋爱的兴趣就并不浓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时,有42%大学生单身且不想脱单,想要脱单的只有25%。

目前的婚姻现实是:农村男性结婚越来越困难,城市人群越来越不想结——无论是“被动单身”还是“主动单身”,很大程度都出于现实压力。放弃生育的原因大都可以归于性价比不高:相比无限的育儿责任,没钱、没时间、没精力、没盼头,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悲观。子女变成消费资料而非生产资料,悲观但现实的玩笑话是,费尽钱财、精力和时间培养一个985大学生,还是要送他996,还要买房、带孩子。而在婚育高度捆绑的中国,降低的生育意愿也一并拉低了结婚的意愿。

10、被动啃老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逐渐发现父母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靠,这种认识导致了如今史无前例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除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断亲潮,也有很多人很难切断对于父母的经济、生活依赖,出现了不得不啃老的现象。虽然喊着个人独立的口号,但想要买房、结婚甚至找工作都得靠父母。

这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这让他们认为自己理应比父母生活得更好,但很多人成年后却发现落差:既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无法回报父母。阎云翔说,80、90后的年轻人在物质关爱与高期望值中成长,父母从小要求他们未来有出息、要回报父母,他们天然背负着人情债长大,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大后他们渴望成功以回馈父母,真诚地希望尽孝,但在现实的压力下往往难以实现。

从现实考虑,选择做“全职儿女”离不开性价比的计算——在父母身边,能保证小康生活、三餐无忧,而自己出去基本就得合租,在十几平米的单间里吃预制菜——这种阶层的降级,可能是难以忍受的。而和父母同住,也像是一种婚前的预备状态,尽管这可能会降低结婚的概率,就像日本,许多人在进入中年后依然单身,与父母住在一起。

02害怕往前走的人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平成大萧条”,也就是所谓“失去的二十年”期间,那个时期的年轻人,有浓重的虚无感,状态也从社会生活退回到私人生活。日本文化评论人宇野常宽总结了当时日本年轻人的两个处境:

1.原本被当做经济崩溃开端的“平成经济萧条”,变成一种长期状态,意味着支撑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神话已经崩溃,原本努力就能富足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努力也不会富足的世界。

2.持续的不确定性带来持续的不安,年轻人无法承受自由却冰冷(难解)的社会,奥姆真理教实施的沙林事件(一场在日本地铁站里的无差别毒杀),恰恰反映了当时在日本社会中蔓延的生存之痛:社会无法给予人们意义和价值。原本努力就可以找到意义的世界,转变成了努力也无法找到意义的世界。

这两种处境,当下不少国内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在自己身上看到。当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义的努力增长叙事都失效后,人们开始同时持有2种悖论性的态度:

寻求“全方位肯定”的认同

不断把否定性的词往自已身上贴

一方面,对社会性自我实现的信任大幅降低,导致身份认同并不取决于行动(“我在做什么”“我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状态(“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人们不再追求自我实现式的成功,转而追求自我形象/人设获得认可。面对问题,人们不再“通过行为改变状况”,而是通过“思考使自己被接受的理由”来谋求解决方案。

于是,付航的一句passion,喊中了时代情绪,即便你毕业于大专,当过保安,也会有一个像他妻子一样的人对他说“勇敢做自己,就一定会有人爱你”。把大量利润发给员工“不是因为你做得好,而是因为想要你好”的胖东来成了年度现象。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给你全方面肯定的乙女游戏大爆发,预制了“认同—理解—关心”模式AI情感陪伴APP也紧随其后,填补“主动行动不得”而需要的被动认可。

另一方面,即便年轻人内心仍想“成事”,但逐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路人甲乙丙、NPC,是世界的背景板、毫不重要,通过把自我评价降到最低,来把否定自己的权利留在手里,为了减少跌落的恐惧,先用跌落来自居,用否定来肯定自己,以此勉强维持情绪的平衡,让自己不至于倒下。

这种心态上的弱势,也更普遍地贯穿在这代年轻人中:

1、忧虑提早

与前世代相比,就业、生存的压力更早压迫年轻人,他们承担了早熟的压力:比较标准、竞争对象前所未有地被拔高,信息扁平化之下,幸存者偏差被放大,富人、同龄人的成功学叙事加重了普通人的失落感。同时,从小使用社交媒体的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也更早接触成人世界的生存焦虑。

在2022年《第一财经》杂志对00后的调研发现,当时尚未进入职场的00后,已经比95后更认为“房价过高”阻碍了自己的目标,他们也更担心未来因为经济不好而失业、担心未来工作会被AI取代。

2、童年推迟

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了。或许,对“啃老”的批判几乎消失,对“巨婴”的批判与经济上依赖父母脱钩,而更多是指心理上不成熟的行为。年轻人反而希望自己的父母更有钱,他们会反向“鸡父母”,激励父母挣钱。成年人难以实现独立,传统的“成年”里程碑(如结婚、生子、买房)或推迟,或取消。

在心理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退行”回童年。在现今的互联网上,看到生活条件优渥的中年父母,评论区发一句“接爹”“接妈”“您还缺孩子吗”,尽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阶层集体情绪的具象化,但年轻人对暴富的期许,以及被呵护的希望却是真实的。

此外,许多人需要用大量时间治愈童年形成的创伤,满足自己小时候被忽视的需求,比如给自己买玩具、去主题乐园。

3、养老危机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经历连续第七年下滑,从2022年的956万再降到902万。到2050年,出生于生育高峰的80、90后迎来退休潮时,每个老人将只有1.5个劳动力供养,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是5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公共养老金将在未来十年里耗尽。2022年《第一财经》杂志对00后的调研发现,00后比95后更焦虑未来的养老问题,有近六成的00后希望提前规划养老,养老的重要性远排在落户、结婚、生子之前。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青年志Youthology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105/215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