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约了朋友老孙父子一起喝茶。老孙今年58岁了,他儿子也有32岁。老孙先开口说:“他80年代刚进厂上班时,一个月工资只有40元,现在年轻人一上班就能拿5000多元。真的是时代不同了。”而老孙的儿子则表示:“现在5000元的购买力,还不及你当时的40元呢?”为此,父子两人争执起来。于是,我就给他们两个人算算这笔账。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的工资收入相差并不大,多数人的月收入在30-50元之间,平均工资也就是40元。而当时的物价也是非常低的。大米0.14元/斤,猪肉0.95元/斤,鸡蛋0.57元/斤,食用油0.95/斤,白糖是0.68元/斤。而现在的市场价是,大米平均3.5元/斤,猪肉平均22元/斤,鸡蛋6-7元,食用油12-15元/斤,白糖是5-8元/斤。
如果以大米作为参照物,涨了大约25倍。猪肉作为参照物,涨了大约23倍。再拿鸡蛋作为参照物,从0.57元涨到现在7钱,涨了12.3倍。综合来看,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国内基本食品的平均涨幅在18-20倍。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现在5000元的工资相当于80年代中期的250-280元。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当前5000元的工资相当于80年代的250-280元,那为什么还有很多月收入5000元的人,会老是觉得钱不够花。而当年40元工资收入的人,日子却过得非常轻松呢?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5000元在大城市生活捉襟见肘
如果每月拿5000元工资收入的人,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生活,要养活一家人,确实会感到日子过得有点紧。因为,大城市的整体物价都比较贵。比如,去趟超市就要花掉3-500元,下馆子吃顿饭也要好几百元。此外,大城市的房贷或房租的支出也更高。每个月工资5000元确实会觉得压力大。
而如果拿这5000元的工资收入在中小城市生活,日子就过得比较宽裕了,主要还是中小城市的物价要比大城市低一些。而80年代的时候全国各地物价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域差别,更没有房贷或房租支出的压力。
第二,现代人要面对医疗、教育、住房压力
上世纪80年代职工平均月工资40元,主要是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像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几乎为零。当时孩子的学费可以去单位报销,住房是单位福利分房,职工看病费用也可能全部报销。
所以,这样的生活支出压力并不大。往往是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就足够养活一大家子的人。而现在的人虽然月工资达到5000元,却要面对教育、住房、医疗等几座大山,就会觉得生活支出压力非常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要比过去多
现代人的各种消费需求种类繁多。比如,出去旅游费、手机通讯费、美容化妆、娱乐活动等,这都需要额外更多的支出。所以,5000元的月工资收入就显得有些不够花了。而上世纪80年代的人,由于处于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在消费需求方面比较有限,工资收入主要用于吃饱穿暖。顶多偶尔去看场电影、逛逛公园就是算丰富业余生活了。
现在5000块工资,相当于80年代的多少钱?粗略估算一下,在250-280元之间。要远高于当时人均平均工资40元。那现在的人为什么觉得拿5000元工资日子过得也并不宽裕呢?主要是你生活在大城市,各种生活开销比较大,特别是房贷或房租的压力。
此外,现代人要面对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当然,还有现代人在消费需求方面,要远比80年代的人多。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人消费需求比较有限,主要还是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其他领域的消费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