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6月13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布莱克斯通(Blackstone),谷物升降机内装载着装满大豆的集装箱
最近,中共正在惩罚美国大豆种植户,试图报复美国的关税政策。大豆是美国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2024年对华出口额达到126亿美元。但是自5月以来,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为零。
北京将美国的大豆种植户作为攻击目标,因为中共认为他们支持川普总统。中共希望通过影响支持川普的农民,来干预我们国家的选举。大豆问题也是中美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的一部分,双方围绕从半导体到稀土元素等非战略性和战略性商品的关税和出口管制展开斗争。
美国试图切断中共获取最先进的轻量高速人工智能芯片的渠道,而中共则削减了对美国的稀土元素出口。稀土元素对F-35战斗机和“战斧”(Tomahawk)巡航导弹等军事应用至关重要。两国都在相互征收商品运输费用,并试图扩大域外规则,以利用其对全球关键技术资源的控制权。
一位中共官员警告称,贸易战将造成“全球混乱”,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北京的域外稀土元素规则将导致中共不仅与美国脱钩,而且与世界脱钩。
尽管一些分析人士倾向于将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策略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关键的区别。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在与共产主义独裁政权抗争,以捍卫民主、自由市场和人权,而中共则始终反其道而行之。与其它战争一样,贸易战中双方都会使用一些相同的策略,包括产业政策。但就此次贸易战而言,中共的威权主义及其对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法治体系的侵略表明,中共才是这场争端中的错误一方。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确保和平时期)的国际体系而言,中共是侵略者,而美国则是这个国际体系的捍卫者。
因此,美国反击中共通过稀土出口许可证控制国际技术的企图是正确的。川普政府非但没有屈服于北京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和所谓的西方衰落叙事,反而正在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来保护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包括制定产业政策,例如预先从美国供应商处购买稀土元素,并设定最低价格。这种组合保证了美国稀土精炼厂获得其巨额投资所需的采购,并由此实现美国稀土元素的长期自给自足。美国也在其它战略产业采取同样的措施,以保护它们免受中共以低于市场价格倾销产品、使美国战略性企业破产的策略的影响。
所有商品,包括大豆,都可以说是战略性的,因为它们有助于维持强大的经济,而军事力量又依赖于经济实力。就大豆而言,过去美国对华出口充足,但自今年早些时候中美之间互征关税及反关税以来,今年秋季收获的大豆对华出口量降至零。川普政府已提议通过关税收入补贴受中共政策影响的农民。不幸的是,政府关门导致救助计划搁浅。
美国政府还在考虑通过减少进口来对中共进行报复。大豆是中国约一半食用油的原料。这些食用油一旦被使用,大部分以“废弃食用油”(used cooking oil,简称UCO)的形式出口用于加工成生物燃料时,都会获得北京方面的税收减免。
川普总统提出了终止从中国进口废弃食用油的可能性。美国的关税和北京取消税收减免政策,已经导致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对美国的废弃食用油出口量降至38.7万吨,约为去年同期出口量的一半。因此,若改向其它国家采购,进一步减少这些出口量应不难实现。
除中国之外,美国的大部分废弃食用油进口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等国。鉴于这些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增加从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同时减少从中国的采购量,无疑是更明智的做法。早就应该这样做了。美国还可以提高加工能力,将更多原本出口到中国的大豆转化为生物燃料。
202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价值12亿美元的废弃食用油,而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大豆(以美元计算)价值是其十倍以上。因此,川普政府对华使用的手段必须超越仅限于禁止废弃食用油进口的针锋相对的策略。北京的强硬策略非但不会促使华盛顿政府更加顺从,反而会使美国对华态度更加强硬,同时加剧贸易战的深度和持续时间。
中方要想以负责任成员的身份重新加入国际体系,唯一持久的途径是不仅要改革其经济,使其更加市场化,还要改革其政治体制,使其更加民主,尊重国际人权和邻国的领土完整。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北京的中共政权将永远被美国等爱好和平的国家视为另类。
作者简介:
安德斯‧科尔(Anders Corr),2001年获颁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哈佛大学的政府管理学博士学位。他是《政治风险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出版商科尔分析公司(Corr Analytics Inc.)的总裁,其研究领域广涉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他的最新著作是《权力的集中:制度化、等级制和霸权主义》(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stitutionalization, Hierarchy, and Hegemony,2021)和《大国大战略:南海的新博弈》(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the New Game in the South China Sea,2018)等。
原文:How Soy Fits Into the US–China Trade Wa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