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这是杨振宁在世时对翁帆发自肺腑的一句深情告白。
面对杨振宁的离世,翁帆十分坦然。
回溯杨振宁离世前的状况,或许与他百岁生日宴后的一次摔倒有关。
但庆幸的是,陪在他身边的是翁帆。
01
相差54岁的翁帆、杨振宁在结为夫妻之后,曾是世人眼中的“异类”。
由于年龄相差太大,两人的感情可以称之为“爷孙恋”。
毕竟,杨振宁比他的岳父还要大上21岁。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翁帆为何会选择这位差点能做她“爷爷”的男人做另一半。
但代入一下,假设你崇拜多年的偶像,不管是周杰伦也好,还是雷军也罢。
有一天提出和你结婚,你能拒绝么?
事实便是如此,翁帆对杨振宁的感情,除了爱,还有对偶像的崇拜。
至于杨振宁为何会选择翁帆,看了他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照片,大概能明白几分。
毕竟,两人的模样实在是太像了。
杨振宁比杜致礼大5岁,曾是她的数学老师。
1949年,两人在一家中餐馆偶遇。
很快,这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便相爱了。
婚后,他们生下了3个孩子。
杨振宁也在普林斯顿研究所度过了17年的学术黄金期。
杜致礼被不少媒体评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1995年,夫妇二人到汕头大学参加了物理学会大会。
负责接待他们的正是英文系的19岁大一新生翁帆。
面对活泼漂亮的翁帆,夫妇二人顿生好感。
在离开汕头后,他们还和翁帆有过联系。
但估计谁都没想到,白发苍苍的杨振宁和年轻可爱的翁帆,在日后竟会成为最亲密的夫妻。
1995年相识之后,翁帆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毕业以及工作。
但不到两年,他们就因两地分居的原因结束了婚姻关系。
之后,翁帆报考了翻译系的研究生,继续着她对学业的追求。
而另一边的杨振宁,正面临着和夫人的天人永隔。
其实,在他们刚和翁帆相识时,杜致礼的身体就已经不太好了。
2001年之后,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还伴随着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
2003年10月,杜致礼在过完75岁生日的九个月后,在美国逝世。
当相伴了54年的妻子离世后,杨振宁的内心是孤独的。
毕竟,这么多年,两人鲜少分开。
据杨振宁清华同事透露,失去妻子后的杨振宁,很孤单。
所以,即便他后来不与翁帆结婚,他也会和其他女人结婚。
孤独的老年生活,不是他所能接受的。
02
2004年2月,翁帆给杨振宁寄了一封信。
这之后,两人的联系逐渐密切。
杨振宁还邀请翁帆到香港中文大学。
时隔9年再见面,翁帆觉得杨振宁没有什么变化。
而杨振宁似乎也习惯了和翁帆聊天。
这次见面之后,他会时不时地和翁帆通话。
到了5月份,他们还约着去旅了游。
2004年10月份,他们在结束北海的旅行后,杨振宁在和翁帆通话时向其求了婚。
一个月后,他们在北京订了婚。
由此,82岁杨振宁迎娶28岁翁帆的消息也传遍了世界各地。
一时间,鲜少有人可以接受他们的关系。
但翁帆的父母却表示尊重女儿的选择。
翁帆父亲在提到杨振宁时,一直尊称其为杨教授。
在他看来,杨振宁对祖国作出的贡献足以让人忽略他的年纪。
所以,对于女儿的订婚消息,他们虽然感到意外,但并不觉得突然和难以接受。
在他们看来,女儿嫁给杨振宁的选择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背伦理,他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而且,他们认为,翁帆选择陪在杨振宁身边,并照顾他的晚年生活,也是一种美德。
“就算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
“牺牲”这个词,杨振宁在客观立场上是认可的。
但他并不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翁帆。
因为牺牲代表着太多含义。
于他而言,翁帆就是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对翁帆来说,杨振宁就是她生命中的带路人。
在被问到对杨振宁的崇拜之情是何时转变为爱情的时候,翁帆这样回答:
“假如一个女人崇拜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又喜欢或爱他,其实她很容易爱上这个男人的”所以,她是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杨振宁的。
03
自2004年结婚之后,夫妇二人就像平常夫妻一样过日子。
他们会一起逛美术馆,并玩起年轻人爱玩的默契游戏。
看他们是否在同一情境下选择相同的一幅画。
即便他们的选择不同,他们依旧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
而杨振宁也会经常给翁帆出一些数学题。
答对了,就会鼓励式地给翁帆加分。
他们二人的相处模式,何尝不是灵魂契合呢?
杨振宁对翁帆的爱,绝不像大众想的那么简单。
他会在帮助翁帆完成学术上的研究之外,也会贴心地为她规划好未来的路。
但孩子,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
由于年龄的问题,杨振宁不想让翁帆在自己不在了之后,一个人带着孩子。
除此之外,他还表示,如果自己去世了,他希望翁帆可以再婚。
初次听到这句话,翁帆有些不太开心。
她认为,只有男人不爱女人的时候,才会说出让她再婚这句话。
随即,杨振宁连忙说道:“年轻时的那个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
在被大众质疑他们之间的感情时,杨振宁并不在意。
相反,他看得很通透。
因为他相信,在几十年后的世界结论里,大家会觉得他们的爱情是一个非常好的罗曼史。
其实,嫁给杨振宁,是让翁帆的生活变得与其他绝大多数同龄人与众不同的一个选择。
就像杨振宁所说: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
杨振宁的出现,让她生活在了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他给翁帆提供了很纯净的世界。
跟杨振宁在一起的时候,翁帆能够感受到她是和年轻时的杨振宁在一起的。
即使她没有参与他过去的生活。
在杨振宁100周岁时,他们一家五口留下了一张合影。
虽说最小的女儿要比妻子大上15岁,但从画面来看,这一家五口十分和谐。
南开大学的葛墨林教授曾说:
杨先生目前的健康身体,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回看两人相守21年的婚姻生活,翁帆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在翁帆的陪伴下,杨振宁冬天外出脖子上必定会有一条围巾。
当他听不清记者的提问时,翁帆总会耐心地在他耳旁重复一遍记者的问题。
而在杨振宁的陪伴下,翁帆也感受到了许多细碎的温暖。
当翁帆身体不舒服没法起床时,杨振宁会去楼下帮她做一碗燕麦粥,喂她吃。
为了不吵醒熟睡的翁帆,他会悄悄躲到洗手间看书。
诸如此类的小事,让翁帆觉得很感动。
但自始至终,年龄差是横跨在他们之间的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身体也逐渐退化。
在住了几次院之后,他还在百岁生日宴过后不慎摔倒。
致使脊椎骨裂,一直在医院住了85天。
为了保证杨振宁充足的休息时间,一旦会客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翁帆就会终止。
只可惜,他还是在103岁这年,离开了人世。
但对翁帆来说,有杨振宁陪伴的这21年里,她何其有幸。
结语杨振宁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传奇,更是对爱的注解。
真正的灵魂契合,从无关乎岁月长短。
而翁帆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所谓“牺牲”从来不是答案。
当爱成为彼此照亮的光,便会像杨振宁笔下“人迹更少的路”,走出独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