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除之而后快的中共“五方特务”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毛除之而后快的中共“五方特务”
作者:

弹痕累累的四行仓库

从9月1日起,中共军网开始刊登“军事解密”系列,首个系列讲述的乃是中共“红色特工”,其中就包括中共绝无仅有的“五方特务”袁殊。其“五方特务”的意思是除了为中共提供情报外,还同时兼有中统、军统、日伪以及青红帮成员等多重身份。

这样的人物在近代历史上十分罕见,不过,军网没有披露的是他可悲的下场。笔者文中的若干史料来自顾雪雍撰写的《我所知道的“五方特务”袁殊》一文。顾雪雍的舅父恽逸群曾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长,中共华东局政治秘书,是袁殊的结拜兄弟,因此了解不少内幕。

误入歧途,成为“五方特务”

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的袁殊,早在上海立达学园读书时,就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参加学生无政府主义团体“黑色青年”。16岁时参加北伐战争,左倾思想出现端倪。之后留学日本,学习新闻学,并开始接触马恩思想。回国后,他担任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左联刊物《文艺新闻》周刊,并积极发表著作和译作,宣传马克思主义。

不久,袁殊离开左联,1931年加入中共并参加了中共中央特科,在中共另一个有名的特务头子潘汉年手下从事情报工作。潘汉年要求他逐渐退去左的色彩,变成灰色人物,打入国民党上层。1932年春,通过表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他由吴醒亚介绍,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并在期间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这也使他获取的涉日情报又快又准。岩井后来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

为了获取更广泛的情报,袁殊还加入了上海有名的青红帮,成为和杜月笙等人平起平坐的兄弟。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自此,袁殊在潘汉年的领导下,为中共输送多方情报。

抗战全面爆发后,袁殊与日本领事馆的关系,引起了国民党情报机关的重视,他也因此获得了军统身份,由戴笠亲自任命为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后来他还出面组织了专门惩办侵略者与枪杀臭名昭著的汉奸的行动,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后,因身份被南京伪政府特务组织识破,袁殊差点被处死。在生死关头,岩井将其救下。为感谢岩井救命之恩,袁参加了日寇的特别调查组和后来的日本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公开了汉奸身份。

至此,袁殊成为了拥有五方背景的“五方特务”,但其核心还是为中共服务。

为中共提供大量情报

有着如此多重身份的袁殊,从“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直至1946年,为中共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他甚至利用日本人岩井英一的钱为中共设立电台、提供活动经费。彼时,“岩井公馆”几乎成为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他从日本人手中获取的情报包括远东慕尼克活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的变化、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等等,而他交给日本人的情报则没有什么特别价值。

中共依据这些情报,建立了通往中共根据地的秘密交通路线,方便人员进出,而栗裕部队则凭借及时的情报,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至于给国民党军统的情报,袁殊则是有选择性的。但他亦接受军统的命令,还为军统组织了两次特别行动,比如暗杀日伪特务头子李士群等。

在日伪期间,袁殊的种种努力,很受日寇赞赏,于是安排他在汪伪政府中担任许多重要伪职,如清乡政工团团长、教育厅长、宣传部长、保安司令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他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大汉奸。

参与屠杀国民党报人

根据顾雪雍的文章,袁殊之所以能得到日本人的信任,还在于他帮助日寇镇压抗日报人。在江浙等省沦陷,上海的外国租界成为被日军包围的“孤岛”后,坚持留守上海的国共两党抗日报人,为抵制日寇新闻检查的要求,纷纷聘请外国人当挂名老板,出现了10多家“洋商报”。日伪政府于是采用恐怖手段来对付抗日报刊和报人,先后有近40位报纸总编辑、经理、主笔、记者、编辑遭到杀害和绑架,大多数报社遭炸弹袭击,恐怖气氛弥漫上海。

后来人们发现,遭难的报人全是国民党报纸的人,被炸的报社也都是国民党方面的报社,而中共的报社和报人却都安然无恙,于是人们渐渐将怀疑的目光集中在袁殊身上,因为日伪特务是不了解报界情况的,而名记者袁殊是中共党员,很可能是他向日伪提供了施暴的黑名单。

这说明,袁殊为实现党性而不惜泯灭人性,残害抗日的昔日的朋友们,而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共假抗日、真破坏的险恶用心。

代表中共与日军秘密谈判

1955年潘汉年被捕时,官方公布的罪状是:“瞒着党私自会见汪精卫,违反党纪,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上,潘的真正罪名是在毛的授意下,与日军秘密谈判。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2/229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