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0月12日—20日,这一周。
10月13日凌晨,成都市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追尾轿车后,撞上道路中央花坛,再冲进对向车道,起火燃烧。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多名路人紧急施以救援,但手拉车门、肘击、脚踹等方式均未奏效。很快,车辆被浓烟吞没,火势迅速蔓延,救援者被迫后退,只能眼睁睁看着疑似昏迷的司机被困车内,最终葬身火海。当火势被消防人员完全扑灭时已是一个多小时后,此时车辆仅剩下焦黑骨架。10月13日下午,成都警方通报了这起交通事故,称驾驶人邓某某(男,31岁)死亡,涉嫌酒驾。不过,不少网友对官方通报提出质疑,认为其中可能存在程序瑕疵。例如,通报中提到“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驾”,但司机遗体已被严重烧毁,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对尸体残留生物样本的化验分析几乎不可能。那么,这个“经检测”的结论又从何而来?
SU7是小米旗下的首款汽车,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愿押上我所有的声誉和成就”。之后,苹果花了近10年没做到的事,小米仅用3年就做到了,这也为雷军及小米赢得了极大的美誉,许多小米的粉丝将雷军称为“雷布斯”,他也几乎成为了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神话。今年两会期间,雷军作为制造领域的企业家代表风头正盛,他在全国两会上表示“我要特别感谢北京这片沃土,正是这片沃土孕育了小米”。然而,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小米汽车却连发事故,口号难掩安全隐忧。以成都这起事故为例,事后有媒体指出,小米SU7在门把手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车门未配备机械开锁结构,导致事故中车门“打不开”。随后,工信部随即收紧《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这一事后监管的反应,也从侧面印证了小米在安全设计上的短板。
在小米股价连续大跌,品牌声誉受到冲击之际,还有网友发现小米长期以来都在广告宣传中玩弄文字游戏,误导甚至是欺骗消费者。例如,在小米17 Pro手机的宣传海报中,有着“逆光之王”的大字标语,但海报右下方的小字却写着“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同样的,在雷军当年的SU7演讲上,他说“小米的c to b1体化电池技术,经过了包含碰撞、挤压、火烧在内的1050项安全标准测试,这些测试项目数是国家标准的20倍。”在这次事故之后,许多网友期待着雷军真诚的道歉、反思、善后、召回,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挽回人们对小米的信心。但让人意外的是,雷军却在16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怒斥网络水军和黑公关,呼吁在政府指导下共同净化产业环境……有网友回应道:“你不能听不进去任何批评的声音,甚至把所有批评声音都归结为友商亡我之心不死,这样才是危险的征兆。”
其实,早就有网友注意到,在习*近*平认为中国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领域,同样也是严控言论、不容批评的地方。早年中国大规模推广5G之时,反对声销声匿迹,舆论场一片叫好声,科技博主何同学更是视频立下五年之约。如今回头看,不少网友调侃何同学是“5G技术唯一受益者”,言下之意便是,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国家战略并未兑现预期,也未能实质改善人们的生活。如今官方在电动汽车领域其实重复了类似的路数,只是它引入了企业竞争,提供了对消费端的补贴。但在一个非完整意义的市场环境中,车企玩规则的能力早就超过了创新能力。网友打趣说,现在国产电动车最强的部门不是研发,而是法务——动不动就以“名誉侵权”起诉用户。以至于公众在谈论这些品牌时,被迫采用菊花(华为)、B养滴(比亚迪)、粗粮(小米)等暗语来规避风险,一个连品牌名都不敢直说的语境,本身就已经够荒诞、够扭曲了。如今,曾多次表示会接受外界批评建议的雷军似乎也找到了更优路径,那就是成为华为第二,成为国家战略庇护下的“民营企业”。
本周,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突然在微博发文感叹“(当前)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他说“现在有许多群体都不愿意在网上发声了,导致公共舆论的面貌变得不再完整。这种群体性噤声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当只剩一些群体在活跃表达,那样情况一定不会太好,会导致新问题的出现。”胡锡进的这番表达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当今舆论的保守、封闭、倒退恰恰是胡锡进之流当年活跃的结果。但让御用文人也都发出了不够自由的感叹,可见昏君是何其昏!讽刺的是,在这条微博的评论,不少网民将胡锡进批评为“被时代淘汰的老公知”,也算是证明了什么是“从当年的队尾巴变成了现在的排头兵”。有网友说胡锡进的感叹可能真有一丝真诚,毕竟舆论管制太严已经是基本共识,连他自己也被反噬得不轻。但也有人怀疑,,胡锡进可能是从高层政斗中嗅到了什么,没准是配合大鸣大放呢?毕竟中国最近出现了“文革结束以来军中最大规模的整肃”。
至于胡锡进文中提到的“开放社会”,有网友吐槽说中国从来就不是什么开放社会,而是一个封闭社会,因为开放社会的标志在于——公民有权质疑、社会能够纠错、权力受到约束、思想自由流动;而支撑这一切的根基,正是言论自由。也正因为缺乏这一根基,中国社会才不断上演各种魔幻现实:有车企一年两起安全事故,不但没有严肃的道歉、赔偿、召回、受罚。相反,董事长还站出来指责舆论氛围不友好有恶意,企业法务部门更宣布要以“零容忍态度强化舆情监控”,对普通人的“侵权行为”追责到底。南方周末曾发出关于成都SU7事故的报道,现在却已经无声下架。归根结底,一个封闭社会在各领域都极度敌视言论自由,用舆论管控取代公共讨论/问责,把批评看成威胁,把沉默当作稳定。在这种氛围之中,就连批评小米都可能被视为给中国汽车行业添堵、抹黑、动摇国运,最终结果又何止胡锡进所说的“不会太好、会出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