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是哪两年?如何才能跨过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俗语“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是哪两年?如何才能跨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许多俗语,它们有时也被称为“老人言”。之所以叫“老人言”,是因为这些话是老一辈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俗语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它们不像唐诗宋词那样充满诗意,但它们依然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如老话说的,“小俗语,大智慧”,这些简单的俗语往往外表幽默风趣,内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的年轻人对许多传统俗语可能已经不再那么认同了。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它通常是长辈对晚辈说的。其实,长辈们并非喜欢唠叨,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情,希望年轻人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我们祝寿时,常常会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句话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然而,所有人都无法逃避衰老的过程,包括那些曾经权力显赫的王侯将相。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光中尽可能享受生活的美好。有句俗话说:“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意味着年老时有两个关键年龄段需要特别注意。那么,所谓的“两年坎”指的是哪个年龄呢?根据一些资料的查询,答案是73岁和84岁,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有趣。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应该知道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这一思想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关于73岁和84岁的说法,实际上与儒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有关。据史料记载,孔子活了73岁,而孟子活到了84岁。古人认为,只要能活到这两个年龄段,就能获得福寿。毕竟,孔子和孟子被誉为“圣人”,他们的寿命成了古人评判长寿的标准。另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少,能够享受高寿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虽然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已不罕见,但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差、生活水平低,寿命普遍较短,能够活到七八十岁已经算是难能可贵。所以,“人老两道坎,迈过得福寿”这句俗语,深层含义其实也告诉我们,要尽力孝敬家里的长辈。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照顾好父母和老一辈的人,因为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整整一生。正如古人所说,“孝子生前一碗水,胜过坟场万堆灰”。趁着父母在世时,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孝道,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这就是我对“人老两道坎,迈过得福寿”这句话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今天气温30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7/229244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