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与心脑:小酌“怡情”还是健康“陷阱”?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酒精与心脑:小酌“怡情”还是健康“陷阱”?

“少量饮酒有益心血管”的说法流传甚广,但最新的权威研究已基本否定了这一观点。对于酒精与心脑血管健康的关系,我们需要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

一、发病原理:剂量决定“毒”性

少量饮酒的所谓“益处”:过去认为少量酒精可能升高“好胆固醇”(HDL)、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这些微弱的潜在益处被其明确的致癌风险等所抵消。任何剂量的饮酒都对健康无益。

酒精的明确危害:

高血压: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刺激血管收缩,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导致高血压的明确风险因素。

损伤心肌: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心脏肌肉变得松弛无力,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房颤),饮酒是常见诱因,而房颤是脑梗死的重要源头。

影响血脂:增加甘油三酯水平。

增加体重:酒精本身热量高(“空热量”),且饮酒常伴随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

二、需要警惕的信号与行为

饮酒后血压升高:家中自测血压可发现饮酒后次日血压波动。

饮酒后心悸心慌:可能提示酒精诱发心律失常。

过量饮酒: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25克(约相当于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度白酒75ml),女性超过15克,即为过量饮酒。

三、中西结合解读与对策

西医建议:

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对于不饮酒者,千万不要为了“可能”的健康益处开始饮酒。

严格限酒:有饮酒习惯者应严格控制量与频次,并定期评估心脑血管健康状况。若已出现血管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将丹红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等药物纳入整体健康管理方案,辅助改善血管循环;特定人群忌酒:高血压、房颤、心衰、高甘油三酯血症、肝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相关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降压药)者,应严格忌酒。

中医视角:酒性辛、甘、大热,有毒。少饮能“行气活血”,但过度则变为“湿热毒邪”。

助湿生热:过量饮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日久必致血瘀。

耗伤阴液:酒性大热,灼伤阴津,导致阴虚阳亢,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养生建议:养生以不饮为上。若不得已,务必限量,且不宜空腹饮。饮酒时可搭配一些清热生津的食物,如梨、西瓜、藕等。对于因长期饮酒已导致痰瘀互结证候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戒酒是首要任务。治疗需清热化湿、化痰活血。同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清热化湿、化痰活血”调理,此时可配合丹红注射液等药物辅助改善血管状态,但核心仍在于彻底戒除酒瘾,否则任何调理都难以起效。

四、科学预防与养护

摒弃“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过时观念。如果你饮酒,请坦诚地与医生讨论你的饮酒习惯。将省下的酒钱用于购买更健康的食物或体验,是更明智的健康投资。社交场合中,可以选择无酒精饮料替代。保护心脑健康,从清醒开始。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爱科普的小燕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6/229185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