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
“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在各门基础课中,‘四人帮’不准老师讲理论推导和论证,污蔑这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是‘脱离实际’、‘故弄玄虚’,是‘回潮’、‘复旧’。结果使学生只知道些现成的结论,不知道这些结论是从哪些前提推导出来的,只知道一些零散的感性的知识,不知道理论的论证。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
↑逻辑学家金岳霖及其50年代著作。金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书(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03
80年代至今,短暂复苏后
逻辑课再度形同虚设
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
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张认为:
“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一些比较重视教学的高中和师范学校,专门开设过逻辑课,大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四十年代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普通中等学校以及中等师范学校,不再专门开设逻辑课,就连一般的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也没有普遍地设置逻辑学课程。这样,使得一般受教育的人,渐渐对于逻辑愈来愈生疏。这是不妥当的。”
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提出了一种权宜之策:“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
类似的呼吁很多。也有一些效果。198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也刊文呼吁“要尽快在中学开设形式逻辑课”。文章沉痛指出,据近年来的调查结果,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之低下“令人吃惊”:
“近年来,教育界已有人在上海和北京的某些学校,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状况分别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很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应的审题能力和判断力很差,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很为缺乏。同上述各种能力的缺乏有关,目前中学生组织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很为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曾对中学生语文状况做过调查。从调查取样的三百篇作文来看,很多学生在智力的发展上有以下几种缺陷:
(1)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差;
(2)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差;
(3)思维和表达能力差。
三百篇作文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体现当前我国大多数中等学校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水平的低下是令人吃惊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普遍的注意。该编辑室还选了三百份测验卷,从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等方面了解中学生的情况。
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掌握最起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更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的情况相当严重。逻辑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概念不清,逻辑关系模糊,主宾概念不相应。总的看来,除少数基本上符合评卷要求外,大多数水平低下。”
此后,高中语文课本确实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但在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
此次删除,让许多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深受打击。他们在1988年留下了许多痛彻心扉的文字。比如,有人如此写道:
“正准备写一篇文字呼吁加强中学逻辑知识教学,不料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将中学语文课中的逻辑知识删掉了!……据说,中学语文删掉逻辑知识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参见1987年1月22日《中国教育报》)我以为这个理由是不可思议的。……(逻辑)可以帮助人们去正确地进行思维并尽快获得新知识(包括学习和发现发明),更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更敏捷地识别和纠正错误,它是给人们提供科学方法的一门基础学科。……总之,我认为中学决不能没有逻辑知识的一席之地。”
↑《燕大周刊》1930年第13期刊登署名观槐的文章,强调逻辑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失望中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的中学语文教材自身所犯下的逻辑错误,然后无奈地感叹道:
“建国也有几十年了,为什么就一直这样糊里糊涂地在编、在教、在学……而且还编得、教得、学得津津有味!这难道不确实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轻形式逻辑、思维习惯有点儿问题吗?这难道不确实说明我们的编者、教者、学者,乃至整个民族,不但不应该删除逻辑知识,而且应该大力地、急迫切地普及逻辑知识吗?”
但这些声音并不足以让事情好转。
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踢了出去。
对于这种变化,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吴家国如此总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逻辑教学走入困境。……主要表现是:第一,部分学校、专业的逻辑课被别的课程取代,开课面大为减少;第二,保留逻辑课程的学校、专业,有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有的把必修改为选修;……第四,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考面相当大的几个专业(如中文、法律、行政管理等),把原已考了多年的‘普通逻辑’给取消了……”
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见改观。
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的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高校市场化仅是其中之一。曾昭式曾如此总结道:
“目前,许多学校的逻辑课被取消,或者逻辑的课时量被压缩。这既有一些高校领导的责任,也与一些高校没有逻辑教师有关,甚至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支持逻辑的教学与普及。”
04.
逻辑常识教育缺席数十年
社会已呈现出思维病态
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
普及逻辑常识,是造就一个良性社会的必要前提。比如,要真正落实言论自由,就必须讲究逻辑,做到“就事论事”,如殷海光所言,“只问是非,不问是谁说的。…无论赞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范围,而不旁生枝节。这是言论自由必需的态度和修养。”
逻辑课的长久缺席,必然给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使之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暴力……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常常在社交媒体上泛滥成灾。公共话题的讨论,也往往因参与者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而沦为无意义的互撕口水战,乃至发展成“用U型锁说话”。
没有逻辑的人,生活注定是混乱不堪的,无法明辨是非,不能控制情绪,而沦为生活的“糊涂蛋”。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就是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逻辑学,可以给人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毕竟人生短暂,我们都不想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学的训练,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太缺失了,从小就缺少逻辑学的教育,没有哲学思维的训练。
当诸多力量想把人们“变傻”时,唯有真正的逻辑,才能让人们保持最基本的清醒,也摆脱日益被权威、愚昧与偏见支配的碎片化生活,走向真正的高层次思维。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殷海光著作《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理由有三:
◎“从没见过哪本讲逻辑的书,可以读的这么省力”
市面上的逻辑学著作,大多晦涩难懂又枯燥无味,写满了各种语法辨析甚至数学公式,这是恰恰是逻辑“没读透”的结果,只好把陈词滥调反复传抄。
而本书完美体现了作者身为教育大师的功力,从0到1细致解析,极其简单、清晰、明了、精辟,任何人都可以很快上手,把复杂问题变简单问题。
有读者评论:从来没见过哪本逻辑书可以读的这么省力。
更有读者感慨:看了先生的书才明白,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作者是影响了台湾半个世纪的“逻辑大师”
作为哈耶克思想的引进者,殷海光教授一直关注时代的命运和国人的启蒙,然而,他痛感国人因为逻辑不清,导致文明的精神和哲人的思想最终无法扎根。
在深刻的反思之后,他最终将逻辑视为启蒙精神的起点,这一选择事后被证明极具历史远见——影响了整整两代台湾人,成为上世纪台湾青年崇拜的精神领袖、抗暴旗手和启蒙大师。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读过的都说好
本书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书籍之一,它是用实实在在的干货,“写服”了大多数读者,堪称高价值又好读的口碑典范。
逻辑的力量,就是拒绝低劣和盲目的选择倾向,在荒诞和愚蠢之中,保持最基本的清醒和思考。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保持自我,逆流勇进,避免危机和发现未来。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先知书友私享版(还可一并选购“多元思维模型”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