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都懂得这“三分”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会说话的人,都懂得这“三分”

语言是人的思想的载体,亦是沟通世界的桥梁。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不一定要有超高的口才艺术,但懂得一些说话和表达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生职场中,清晰有力的表达能够赢得上司青睐与同事信服;商务谈判桌上,恰到好处的言辞可化干戈为玉帛,促成合作;人际交往时,温暖得体的话语能加深情感纽带,构筑和谐关系。

会说话的人,不一定舌灿莲花,但一定是让人听了感到舒适。他们不一定掌握或者使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但至少懂得这“三分”。

01

分人

有个词是“看人下菜碟”,略有一些贬意,讽刺那些对不同的人态度差异大,对有地位的人热情,对普通人冷淡。但在社交领域,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喜好和亲疏程度采取不同的说话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没有虚伪和势利之心就好。

是的,说话要分人,不同的交流对象要有不同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甚至不同的用词用句。同样的话语,你和同事说,没关系,但你要和领导说,则不妥。同样的玩笑,你和同事、朋友开无伤大雅,反而让沟通和交流气氛更好;如果你和领导、长辈开,则有失尊重,给人留下不礼貌不懂事的坏印象。

有的话,你可以和关系近,比较熟的人说,但不能和关系一般,平时交往不多的人说。交浅不可言深,这是古训。

有的话,你可以和性格外向、开朗的人说,但不能和内向、敏感、多疑的人说。

在有的人面前说话,你必须要谨慎;在有的人面前说话则可以轻松自由。

比如,在关系好,比较熟且开朗大方的人面前,你可以当面指出他的一个缺点或者某事做得不妥之处,他不会在意,还可以把你当成诤友;如果关系一般,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人,你这样做,他就会多想,视为你不友好的表现,耿耿于怀。无意之中,你就得罪了他。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实讲的也是说话要分人的道理。

人和人的身份、认知、文化修养等方面皆有不同,如果你用统一的说话方式、表达技巧,效果则截然不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专业的人士理解起来都费劲,非专业人士如果听他讲课那肯定是一窍不通。有个曾有位普通的老人问爱因斯坦到底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说:“当与漂亮女士坐在一起时,一小时过得很快;坐在火炉旁时,一分钟却像一小时那么漫长。说明时间感知的相对性。”老人听了哈哈大笑。

所以,说话必须要分人,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来“下菜碟”,才能把话说得恰如其分,让人听了舒服,达到交流和沟通得目的。

02

分场合

会说话的人在说话的时候,是注意场合的。不同的场合会说不同的话,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公共场合,制约性一般较高,说话需要正确规范,避免涉及隐私或一些较敏感的话题,如果是私下场合则追求自然随意。

在公共场合,你一定要讲原则上正确的事情,纵然别人觉得你虚伪,但因为你讲的是原则上正确的事情,他也拿你没办法;相反如果你讲的是所谓的实情,是那些扎进泥土中,生活在底层,被具体情况逼得没办法做出来的真实的事情,虽然你能博得同情,能得到很多善意的理解,但那些怀有恶心思的人却可以因为你原则上的错误把你拉下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请记住,一旦你在公众场合说了原则上错误的话语,主动权就在别人手里,你就完全陷入被动。因为你被人抓住了把柄,抓住了“小辫子”。

在生活中,我们会进入到不同的场合中,说话就要根据所处的场合来说。在正式的场合,像开会、典礼、纪念活动等,说话相对来说,就会严肃一些;而像亲人朋友间的聚会,参观旅游活动等场合,说话就要轻松自在一些,不能板着脸,让人看了心情不舒服。

在喜乐、欢庆的场合要多说高兴、快乐、开心的吉祥话;在丧葬、灾难的场合说话要表达痛惜、难过、遗憾的心情。

在这样喜庆的场合,说如此不吉利的话,不打你个终身不能自理算便宜你了。

有句古语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讲的也是说话的道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说话就要不同。

说话分场合是说话的分寸,既清晰表达信息又尊重他人感受,避免不当或过度表达,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修养。口无遮拦,口不择言是说话的大忌,很容易给自己招惹祸端。

03

分情境

我们知道,说话是要和时宜的,和时宜最重要的就是分时候,看情境。情境,也就是当时的情况,决定着你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真正有智慧的人,话语出口前,需先在心中掂量,是否合时宜,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修养,是将他人感受置于心上的尊重。

别人正开心的时候,你说话冷冰冰的,泼一盆冷水过来,那就是打击别人的小确幸;别人正伤心难过的时候,你不仅不安慰,反而讲一些生硬的道理或者批评,教育的话语,那你一定会得到白眼合怒怼。

分情境,合时宜,就是体察别人的心情,在意别人的感受,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了入耳顺心。

我有个同事,当他得知母亲被骗子骗了5万块钱时,看着母亲一脸万念俱灰的表情。他上前抱着母亲,说:“没事,钱没了可以再赚,这不怪您,是骗子太狡猾,已经报案了,说不定还能把钱追回来呢。您可别难过,要爱惜身体,多少钱也没有您的健康重要。”

原本要埋怨母亲的话,同事咽回去了,变成了宽慰和关心的话。同事说:“我经常给母亲讲那些被诈骗的事情,时常叮嘱她不要给任何陌生人转账汇款,她还是被骗了。我能不生气吗?但她已经很难过了,我再责怪她,她就会更难过,那就是不孝了。”

面对负面的结果和糟糕的事情,人很容易生气,抱怨、指责、粗暴无力的话很可能脱口而出。结果不仅于事无补,还造成了更糟糕的后果。

处世之道,贵在言宜。要“言宜”就要审时度势,察内容,观场合,辨气氛,度人心。纵观古今,善言者既能成事,也能全身而退;反之,言无禁忌,全然不顾他人感受,不分场合,不合时宜,轻者招人反感,重则招惹祸端。

智者立世,言语分寸拿捏得当,进退有度。愿你我在说话上都是一个智者。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灯火阑珊处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0/227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