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美国在台协会(AIT)发言人近日回应指出,北京故意歪曲《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与《旧金山和约》,这些文件都没有决定台湾的最终政治地位。美国国务院随后背书,称其“准确传递讯息”。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则表示,这是他首次看到如此具体的措辞,但其背后理念与美国一贯政策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份解密档案显示,1972年尼克森访华时曾向周恩来保证,美国不会再发表“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声明。
“台湾地位未定论”长期被视为战略模糊工具,可因对象不同而产生不同解读。对中共而言,此论点否定其引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主张台湾已归还中国(先归ROC后由PRC继承),而《旧金山和约》与联合国2758号决议更被北京当作依据。然而,旧金山和约并未规定台湾归属,2758号决议也未涉及台湾。换言之,国际法上台湾地位悬而未决,日本虽放弃台湾,但并未交予任何国家。
事实上,只有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各自声称拥有台湾主权。二战同盟国则无人提出主权要求,造成台湾属于中国的印象逐渐固化,只是归属ROC还是PRC存在争议。国共双方在反对“未定论”上的同调,并非基于国际法,而是民族主义驱动。
1971年前,美国承认ROC代表中国;1979年后转而承认PRC代表权。美方知悉两岸均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采取“听到叙事、不认事实”的立场。在“未定论”框架下,美国允许其他国家自由决定是否与台湾建交,但自身自1979年以来仅维持“美台人民关系”。北京不满的是,这种所谓“民间关系”却包括军售与军事合作。
今天,美国重申未定论,但仍未对台湾提出积极主张,依旧停留在战略模糊的灰色地带,仿佛时间停格在旧金山和约状态:日本放弃台湾,却无人接手。这一立场使台湾长期处于尴尬境地。国际社会大多与台湾断绝正式外交关系,并排除其参与需具主权资格的国际组织。威权时期,蒋介石宣称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民主化后,台湾人民视民选政府为台湾代表,但世界多数国家既不承认ROC代表中国,也不承认台湾政府代表台湾。
1950年代韩战爆发后,美国确立“未定论”为政策基础,并在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前,尝试推动“两中”“一中一台”“一中两府”甚至“台湾独立”等方案。那段历史虽曾给予台湾机会,但随着“排我纳匪”与美中建交,这些可能性一一消失。如今,川普提出的“反尼克森主义”,是否会带来新的机会,仍待观察。
学者指出,中共外交官声称“台湾主权未定论”如同对前苏联国家的否认,反映其天朝思维。美国则坚持反对北京利用错误叙事声称拥有台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否定所有中共叙事,例如“同属中华民族”或经贸融合。台湾在民主化后,因大国博弈被迫维持现状,在“独立”与“未定”之间摇摆,逐渐失去主动性。
如今,随着地缘政治再起波澜,台湾2300万人必须明确自己的航向。战略模糊虽维持暂时平衡,却让台湾处于漂流状态。中美角力加剧之际,北京对台湾的主张更强硬,而美国的未定论则继续制造灰色空间。最终,台湾如何展现国家意志,在大国之间寻求生存空间,成为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