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华|革命的幻象:中国当代领袖崇拜的政治工程化分析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杨纯华|革命的幻象:中国当代领袖崇拜的政治工程化分析
作者:

暴力革命vs.稳定秩序:毛的个人崇拜常伴随大规模社会动荡(如文革),而习*近*平则强调"稳定压倒一切",通过高压维稳与社会监控确保个人权威不受挑战。

全球孤立vs.大国竞争:毛泽东处于冷战孤立环境下,其个人神化更多局限于国内;习*近*平则利用崛起的中国形象,将个人权威外溢为"世界领袖"的潜在定位。

3.5小结

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是毛式遗产与新时代技术手段的结合。它既表现为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的创新。其本质仍是通过个人权威的神圣化,维系党国体制的合法性。然而,与毛泽东依靠群众激情不同,习*近*平的个人崇拜更多是一场"政治工程":它依赖于媒体建构、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层层加码,使"领袖不可替代"的神话得以在21世纪的中国重生。

四、领袖崇拜的社会基础与风险

4.1领袖崇拜的社会根基

虽然习*近*平的领袖崇拜是党国体制工程化的产物,但它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基础,这种基础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安全感与对权威的依赖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普通民众普遍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被塑造为"人民领袖"的强人形象,可以满足部分人心理上的安全需求。这种"父权式依赖"构成了领袖崇拜得以落地的社会心理条件。

(2)传统文化的余绪

尽管帝制终结已百余年,但"君师合一"的政治文化余绪仍在社会深层潜移默化。对最高权力者的"敬畏"与"依附"仍被部分人接受,甚至在宣传引导下被再次激活,从而为领袖个人神化提供文化土壤。

(3)宣传机器的全方位运作

在信息高度管控的环境下,大众接收到的政治信息几乎全部来自官方渠道。通过电视、报纸、新媒体的全覆盖,领袖的形象不断被强化、重复与自然化,使民众在"被动接受"与"主动习惯"中形成依赖。

(4)经济成就与民族主义叙事

在习*近*平执政早期,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相对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发展为政权提供了"绩效合法性"。同时,中共通过民族复兴、抵御西方"围堵"等叙事,将习*近*平塑造为"民族拯救者",从而赢得部分民众的认同。

4.2领袖崇拜的风险

然而,领袖崇拜的存在不仅削弱了现代政治制度的理性运作,还带来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既是历史经验的重演,也是当代现实的延续。

(1)制度理性被个人意志取代

领袖崇拜的最大风险在于,政治决策往往不再基于制度化程序与集体智慧,而是服从于个人意志。这种状况极易导致重大误判,历史上的"大跃进"与"文革"便是典型案例。习*近*平时代取消任期制,更使"个人不可替代"的逻辑固化。

(2)社会思想的单一化与异议压制

在领袖崇拜的氛围下,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趋于一致化,批评声音被压制。由此带来的思想贫瘠与社会沉闷,削弱了创新活力,也加深了体制对自身错误的自我遮蔽。

(3)权力监督机制的失效

当领袖被神化时,任何监督与制衡都被视为"挑战权威"。这意味着反腐败、民主协商、权力分工等制度性努力将被架空,导致制度性腐败与权力滥用难以遏制。

(4)社会动荡的潜在引爆点

领袖崇拜强化了社会对单一权威的依赖。一旦个人失势、政策失败或突发危机发生,整个体制将面临合法性真空,从而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政权崩溃。这种风险在苏联与东欧的剧烈转型中已有先例。

(5)国际形象与外交困境

在国际社会看来,过度的个人崇拜使中国被视为威权主义的复古者,从而激化与西方国家的矛盾。这不仅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使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陷入战略孤立。

4.3历史镜鉴与当代警示

中国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过度依赖个人权威而牺牲制度建设,往往以灾难告终。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最终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撕裂与经济衰退。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若持续强化,极可能重蹈覆辙。

现代国家的稳健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化的分权与理性治理,而非个人神化与权力集中。正如历史学者余英时所指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下,个人权力愈大,社会风险愈高。"

4.4小结

领袖崇拜在习*近*平时代的社会基础,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余绪,也有现代不安全感与宣传机器的推动。然而,其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暂时的政治收益。制度理性被侵蚀、社会思想被禁锢、监督机制被废弃、国际地位被削弱,都是中国政治前景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领袖崇拜并非"文化惯性",而是制度选择下的政治工程化结果;它短期内可能巩固政权,却长期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万维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4/227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