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与古代帝制的差异
古代帝制虽然强调皇权神圣,但其宣传多停留在宫廷仪式与史书修辞层面,很少深入民间日常生活。普通百姓未必天天听到颂圣之音,更不必在学校、工厂、家庭集体高唱赞歌。
相比之下,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崇拜是一种全社会覆盖的政治工程:
其规模前所未有;
其渗透程度深入到家庭、学校、文艺、思想各个层面;
其情感表达肉麻而极端,超出了传统礼仪文化。
这说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不是中华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苏维埃模式与中国政治工程的结合。
2.5小结
毛泽东时代的制度化宣传,彻底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政治理性氛围。通过宣传体系、文艺作品和政治运动,毛泽东被神化为"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这一套模式不仅塑造了毛泽东的个人权威,更形成了此后中国政治无法摆脱的"肉麻歌颂"传统。
换言之,当代中国领袖崇拜的真正起点,不在中华文化,而在毛泽东对苏维埃模式的移植与制度化。
三、习*近*平时代的继承与创新
3.1革命遗产的制度化延续
习*近*平时代的领袖崇拜,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在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的政治遗产上进行了制度化的再生产。毛泽东开创的个人神化与政治象征化,为"人民领袖"奠定了叙事模式;邓小平虽然淡化个人崇拜,却通过"核心"概念与党内权威的集中,使后继者仍保有超越常规制度的权力空间。习*近*平上任后,正是借助这一"革命遗产"来重新塑造领袖的独一性。
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将"人民领袖""核心"与"舵手"等象征性称号重新引入官方语境,并配合党媒的高频传播,使个人形象与国家命运相绑定。这种操作,既是对毛泽东政治模式的复刻,也是对胡锦涛时期"集体领导"格局的彻底反动。
3.2"新时代"话语与政治创新
习*近*平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复活了毛式领袖崇拜,更赋予其"新时代"的合法化话语。他通过"三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政治口号,将领袖个人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了"领袖即制度"的话语逻辑。
这种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历史定位的再造:习*近*平将自己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缔造者,借用"历史三分法"逻辑,把毛泽东定义为"站起来"的领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定义为"富起来"的建设者,而他本人则是"强起来"的引领者。这种叙事不仅赋予习*近*平在历史中的唯一合法位置,也将领袖神化与国家复兴直接挂钩。
2.制度化的个人化:2018年修宪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是习*近*平个人崇拜政治化的重要创新。通过制度设计为个人权力永久化提供保障,使"领袖不可替代"的逻辑获得法律化的确认。
3.3媒体工程与"视觉政治"
与毛泽东时代依靠报纸、文艺和大字报不同,习*近*平时代的个人崇拜更多依赖于数字化传播与视觉政治的工程化操作。党媒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短视频推送、AI合成语音等新媒体手段,使领袖形象日常化、无处不在。
**"学习强国"**作为数字化工具,将习*近*平的语录、讲话、著作转化为全民学习的必修内容,既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也是领袖神圣化的技术手段。
影像与符号工程:习*近*平频繁出现在"脱贫攻坚""抗疫前线""国际峰会"的影像场景中,形成"亲民+全球领袖"的双重象征。相比毛泽东单一的"红太阳"符号,习*近*平的形象工程更强调多维度:既是"家长式父亲",也是"民族复兴的舵手"。
3.4与毛泽东的差异
虽然习*近*平大量继承毛式政治模式,但其崇拜工程与毛时代也存在差异:
社会动员vs.技术治理:毛泽东依靠群众运动制造个人神圣性,而习*近*平则更倚重媒体与数字工具,在"可控范围"内制造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