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2个小习惯,会让孩子一点点“变笨”,看你有没有中招?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父母的2个小习惯,会让孩子一点点“变笨”,看你有没有中招?

有些孩子,看起来挺聪明的,但越长大,反而越来越“不会动脑”,做事拖拉、不愿思考。

于是,我们就更着急,更容易对孩子唠叨、催促、纠正。

可你知道吗?

其实,正是我们很多看起来“为了孩子好”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独立性。

特别是2个小习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但时间长了,真的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看你有没有中招?

一:这2个小习惯,会让孩子变笨

《自驱型成长》里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总是在用大人的焦虑,绑架孩子的大脑。”

确实如此。

当我们过于焦虑时,难免就会采取一些行动,而这些行动,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大脑

比如以下2种。

①不停纠错

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真的是很多家庭的写照。

妈妈和女儿一起吃饭,刚坐下,妈妈就拍女儿的背:“坐直了吃,坐要有坐相。”

女儿夹了一口菜,妈妈立马夹另一种菜放女儿碗里:“多吃点这个,不能挑食。”

女儿顺从地夹起妈妈给的菜,正准备往嘴里送,妈妈马上制止:“小心烫嘴,吹一下再吃啊。”

女儿整个人都慢了下来,小心翼翼扒拉着饭。

妈妈又开始说:“别光吃饭,多吃点菜啊。”

女儿大口大口夹菜吃,妈妈又看不下去了:“别光吃一个菜啊,吃点肉。”

女儿顺从地大口吃肉,妈妈说:“慢点吃,别噎着,没人跟你抢。”

好不容易能安静吃饭了,妈妈眉头又皱了起来,拿了张纸边擦桌子边说:“小心一点,别弄得到处都是。”

女儿现在是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愣在那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又着急了:“怎么吃饭还发呆了,赶紧吃。”

一顿饭终于吃完了,妈妈看着女儿的碗,又开始纠错:“怎么没吃完,还剩这么多,多浪费啊。吃多少盛多少不知道啊?”

整个视频看下来,我都觉得窒息。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习惯和方式不自知。

我们纠错,本意是“指导”,但结果,却是在打击孩子思考力。因为它会:

剥夺了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

让孩子以为“我做啥都不对”;

孩子最终变成只会等大人指令、丧失独立判断的“被动执行者”。

一直被纠错,孩子就在不停地被“否定”,那他就会形成一种“我做不好,不如不做”的想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指挥,别人推一下他动一下,而不是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②不停催促

我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急性子,孩子做什么,她都一直盯在旁边催:

孩子收拾玩具,她说:“你快点收啊。”孩子生气回一句:“我正在收啊。”

孩子不小心把东西掉地上,他还没反应过来呢,朋友就开始提醒:“掉了自己捡起来啊。”

孩子不服气:“我这不正准备捡吗?”

孩子在看绘本,朋友路过,催一句:“书看完要自己放回去啊。”

孩子白了一眼:“我知道的,不用你说!”

朋友也来气了:“催你是想让你养成好习惯,难道我还做错了?”

适当地提醒和催促,当然没错。

但不断地催促,却会让孩子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反而难专注。

并且,每一次催促,都是对孩子思维的打断。

孩子刚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一次;刚有一点主动性,又被催一次。

久而久之,他就容易失去内驱力,把他本来想做的事情,变成了我们催促他才去做的事。

并且,他越做越慢,我们越慢越催,进入恶性循环。

二:我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我们不催、不纠错,那又可以怎么和孩子说呢?

①每次想开口之前,先做这三步。

孩子做得不对,我们可以纠错,但要用对方法。纠错前,我们不妨试试这3步。

●第一步,先等待。

看到孩子做得不对,比如吃饭弓着背、姿势别扭,我们先强制自己不要说话,不评价、不提醒。

●第二步,看反应。

观察孩子有没有发现问题、做出改变。

比如饭太烫,他会不会停下来吹一下;菜掉桌上了,他下次会不会注意。

如果孩子注意到了并做出改正,那说明他自己有在思考,不需要我们指出来。

●第三步,换表达。

如果孩子确实一直都没改正,那我们还是可以提醒,但别直接说“你做错了”。

我们可以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比如

“我看到你背没有坐直。”

“我看到你夹菜一直掉桌上了。”

“我看到你都没有夹肉吃。”

这样说的好处是,孩子不会直接受到否定,还能从提醒中意识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不断纠错,是因为我们太想要“完美”。

即便是说观察的情况,我们也不要说太多,允许孩子犯错、不完美,才能给他更多的空间成长。

②催促时,换成“两段式时间引导”

我们可以提前规划2个关键时间点。

●第一段时间是“启动点”。

比如要睡觉前收玩具,我们可以在30分钟前说:“我们还能玩半小时就睡了,你想怎么玩最后一轮?”

这种提问,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向“我要怎么玩”,而不是“妈妈说完我就不能玩”。

●第二段时间是“缓冲点”。

到点前五分钟,我们可以再说:“还有5分钟哦,我想看看你怎么收尾。”

我们不催促“快点把玩具收起来”,而是鼓励他主动结束。

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里自动建立时间感。

他知道每件事都有一个开始和结束,也知道自己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时间久了,孩子不需要我们纠错和催促,他自己也能把事情做好。

你平时纠错和催促孩子多吗?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布谷妈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9/227476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