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华|篡改与遗忘:对中共抗战史叙事的批判性考察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杨纯华|篡改与遗忘:对中共抗战史叙事的批判性考察
作者:
抗战史成为党政合法性的重要工具。随着教科书、纪念馆、影视作品和官方宣传体系的建立,中共将自身塑造成"抗战中流砥柱""全民抗战的领导者",而对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巨大贡献进行淡化、边缘化甚至完全忽略。这种话语操控不仅歪曲历史,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抗战记忆。

第五部分中共建政后对国民政府抗战将领和英雄的迫害与不人道对待

一、历史的悖论:抗战功臣与"新政权"的敌对身份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理应享受民族尊崇与世代纪念的抗战将领,在1949年中共建政后却遭遇了极端的不公待遇。由于他们出身国民政府军队,且多数曾与中共在内战中交锋,因此中共政权不仅否定其抗战功绩,反而将其视为"反动派""阶级敌人",进行政治清算与人身迫害。这一悖论表明,中共所标榜的"尊重历史"与"纪念抗战"只是政治需要下的工具性话语,而非真正尊重民族牺牲者。

二、系统性的政治打压

1."战犯"名单的编造

1950年代,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公布所谓"战犯名单",其中竟包括多位曾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国军将领。例如:卫立煌(台儿庄会战重要指挥)、杜聿明(远征军缅北作战指挥官)等,均因其国民党军身份而被长期关押。虽然他们的抗战功绩有据可查,但中共话语体系中却被刻意抹去。

2.劳改与监禁

大批国军抗战将领被关押在功德林、秦城监狱,长期接受"改造"。如杜聿明被囚禁13年,卫立煌、宋希濂等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禁和羞辱。他们本是民族英雄,却被当作阶下囚,被迫认罪、检讨,以符合中共的政治需要。

3.名誉剥夺

在官方叙事中,这些将领被污蔑为"反动军阀""国民党残余"。他们的抗战功勋被彻底抹除,长期无法进入教材和官方纪念体系,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才有部分平反。

三、精神与肉体的摧残

1.社会歧视与家庭牵连

许多国军抗战将领的家属因"历史问题"遭受株连,子女被限制升学、就业。社会舆论长期将其标签化为"反动派后代",这不仅是政治清算,也是对家族尊严的代际惩罚。

2.文化大革命中的再度迫害

"文革"期间,尚在人世的国军抗战将领或其遗属再度成为批斗对象。墓地被毁、碑铭被砸,抗战记忆遭到系统性摧毁。例如,戴安澜将军的遗属在"文革"中遭到批斗羞辱,甚至连他英勇殉国的事迹都被污蔑为"为蒋介石卖命"。

3.被迫屈辱的"改造"生活

不少幸存将领晚年生活在政治监视和精神压迫中。例如,杜聿明虽在1975年病逝前获释,但其一生大半时间都在屈辱的"劳改"中度过;卫立煌直到去世,始终未能恢复其应有的抗战地位。

四、对英雄的遗忘与扭曲

与对中共烈士的无限歌颂形成鲜明对照,国民政府抗战将领的名字长期被从公共记忆中抹去。例如:

张自忠将军——抗战中牺牲级别最高的国军将领,却在数十年间未被中共官方提及,直至1980年代才被"有限肯定"。

戴安澜将军——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代表,却长期被边缘化,其事迹几乎不出现在中共编写的教材与纪念场合。

佟麟阁、赵登禹——卢沟桥抗战的民族先声,却在官方叙事中被淡化,反倒是"八路军首战平型关"被大肆宣传。

这种记忆的选择性塑造,体现出中共在历史叙事上的工具主义:只有对自身政治合法性有利的人物与事件,才会被纳入"民族英雄"的名单。

五、政治逻辑的揭示

中共对国军抗战将领的迫害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其政权逻辑:

1.削弱国民党抗战遗产

若承认国民政府军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则国共内战中"中共合法性"的叙事根基将动摇。因此必须通过否定、抹黑甚至迫害抗战功臣来"消解"国民政府的历史资源。

2.垄断民族记忆

中共要将"爱国主义"与"拥护共产党"绑定,唯一的方式就是排斥国民政府的抗战功臣,使民众只能通过中共的烈士体系去理解"抗战"。

3.恐惧历史的平反

真正的历史一旦得到全面承认,中共的宣传神话将难以为继。因此哪怕在1980年代有限平反后,国军将领在教材和纪念馆中仍然被有意边缘化。

六、小结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政府将领,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尊敬的英雄群体之一。然而在中共建政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不仅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反而长期遭受政治清算、监禁劳改、社会歧视乃至文化遗忘。这一现实不仅揭示了中共对历史记忆的扭曲与垄断,也深刻说明:中共所建构的"抗战叙事"并非客观还原,而是政治合法性需要下的产物。

历史不会因权力的掩盖而湮灭。张自忠、戴安澜、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战烈士的英名,终将超越政治宣传的谎言,被民族真正铭记。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1/227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