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华|篡改与遗忘:对中共抗战史叙事的批判性考察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杨纯华|篡改与遗忘:对中共抗战史叙事的批判性考察
作者:
抗战史成为党政合法性的重要工具。随着教科书、纪念馆、影视作品和官方宣传体系的建立,中共将自身塑造成"抗战中流砥柱""全民抗战的领导者",而对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巨大贡献进行淡化、边缘化甚至完全忽略。这种话语操控不仅歪曲历史,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抗战记忆。

佟麟阁与赵登禹:二十九军将领,1937年卢沟桥抗战爆发之际双双战死,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先声。

戴安澜:中国远征军新编22师师长,1942年缅北反攻中重伤殉国,盟军高层一致称其为"东亚最优秀的军人之一"。

王铭章:二十四军军长,1938年台儿庄会战中誓死坚守,最后自尽殉国,誓以生命守护国土。

除此之外,李家钰、郑作民、佘澎年、余程万等数十位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亦接连捐躯。其牺牲地点涵盖卢沟桥、淞沪、徐州、武汉、长沙、台儿庄、豫湘桂等大战役,遍布全国抗战最惨烈的战场。

这一长长的名单表明:国军高级将领牺牲已成为抗战的普遍现象,充分体现了国民政府军的血战到底与共赴国难的精神。

二、中共军队将领牺牲情况

与国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共军队在抗战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寥寥无几。根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以及相关党史资料统计,整个抗战八年,中共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主要有: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辽县转移时遭日军炮火击中身亡。

彭雪枫: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在河南柘城遭日机扫射牺牲。

杨靖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1940年在吉林濛江弹尽粮绝,壮烈殉国。

赵尚志: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1942年受伤被俘后遇害。

除上述少数人物外,中共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主要是团营级指挥员及地方游击武装干部。至于八路军、新四军的核心领导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挺等——均未在抗战中阵亡。这意味着中共的高层结构得以完整保存。

换言之,在整个抗战中,中共牺牲的师级以上将领不超过五人,远不足以与国军数百位将军的牺牲相提并论。

三、差异的原因与启示

为何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对比?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作战方式不同:

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直接承受了日军主力的攻势。将领多亲自督战,伤亡概率极高。

相比之下,中共多采取敌后游击战,回避正面硬拼,部队规模有限,高层一般处于纵队、军区后方,直接战死的风险相对较小。

2.战略目标不同:

国民政府以国家存亡为首要任务,集中主力于会战,哪怕付出重大牺牲,也必须拖住日军。

中共则奉行"保存实力、伺机发展"的策略,强调"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因此高层普遍避免深入正面作战。

3.政治考量不同:

国军将领以守土为己任,战死往往被视为荣誉。

中共则更重视战后建政的政治格局,确保高层的完整性被视为首要。高级干部因而多留在较安全的后方指挥。

四、对比所揭示的历史真相

国共将领牺牲数量的巨大差异,本身即是一种有力的史证。它清楚揭示出:

谁才是抗战的中坚力量:国军在正面战场拼死抵抗,以将军成排的牺牲,换来中华民族的存亡与抗战胜利。

谁主要是保存力量、伺机待变:中共虽然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但其高层损失极小,战略重点是积累力量、坐待战后格局重整。

"中共领导全民抗战"的叙事失真:如果中共真是"中流砥柱",其高级将领必然会在正面战场承担同等甚至更大牺牲。然而事实正相反,中共几乎没有高层将领因对日作战而牺牲。

这就从事实层面揭穿了中共宣传的核心神话:抗战并非由中共领导,而是由国民政府及其将士用血肉之躯支撑。

五、小结

通过将领牺牲情况的对比,可以直观得出结论:

1.国民政府军:至少二百余位将军(师长以上)直接战死前线,是中国抗战史上无可争辩的铁证。

2.中共军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仅限于副参谋长或个别师长,人数不足五人,整体高层基本完整保存。

3.结论:国军才是抗战的中坚与中流砥柱,中共的宣传叙事与史实存在根本背离。

历史不容歪曲。国共将领的鲜明对比,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这一政治谎言的有力驳斥

第四部分战后话语的建构:中共如何制造"抗战主力"的虚假叙事

一、话语权的转移与历史书写的重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共掌握政权,也掌握了叙事的主导权。作为一个依赖革命合法性来维系统治的政党,中共急需通过历史重构来证明其取得政权的正当性。在这一逻辑下,抗日战争便成为塑造政权合法性的关键资源。

然而,客观史实显示,国民政府才是抗战的主力军,而中共主要活动于敌后,保存实力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01/227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