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的储蓄大国到如今的“全民负债”,中国居民的财务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令人震惊的数字是,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均负债已高达13万元人民币。是什么经济趋势和社会变迁,催生了这一转变?老百姓的钱,究竟流向了何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剖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各项数据,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惊人飙升。从2008年的18%到2024年底的62.8%,短短十几年间,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增长了44.8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虽尚未达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迅猛之势已引发广泛关注。
在居民负债的构成中,住房贷款无疑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高达76.9万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占比高达68.4%,总额达到52.6万亿元。过去十年,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使得购房成为压在普通家庭肩头的一座大山。以首都北京为例,2024年平均房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65000元。一套100平米的普通住宅,总价约为650万元。而北京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9万元左右。这意味着,一个北京家庭不吃不喝,需要耗费长达73年的时间才能全款购房,这一数字远超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
除了住房,教育支出也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高达17.6%,远超经合组织国家4.3%的平均水平。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班到高昂的留学费用,教育俨然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第二套房贷”。某知名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平均总花费约为103.5万元,而这还不包括出国留学的费用。
医疗健康支出同样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疗健康支出在家庭预算中的比重正逐年上升。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2.77亿,占总人口的19.8%。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5230元,同比增长12.3%。对于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而言,医疗支出更是家庭经济的重要负担。
此外,消费升级也是推动居民负债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在高端电子产品、旅游、健身、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24年,中国居民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支出同比增长18.6%,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贷等金融工具的普及,更是助推了提前消费行为的盛行。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余额已达到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速却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趋势。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为3.2%,而在2015-2019年,这一数字曾长期保持在6%以上。收入增长的放缓与负债的快速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居民部门债务收入比(债务总额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已从2015年的80.3%飙升至2024年的129.5%。
金融环境的变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金融服务的日益普及使得居民获取贷款的门槛大幅降低。从传统的银行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抵押贷款到信用贷款,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居民加杠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信用卡的人口比例已达63.2%,互联网消费金融用户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9亿人。
疫情后的经济恢复期,也使得部分家庭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或应对突发的意外支出而不得不增加负债。国家统计局2024年家庭财务状况调查显示,17.3%的家庭表示因疫情影响导致收入减少,29.6%的家庭增加了负债。这种被动负债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居民部门的债务负担。
需要关注的是,地区差异在中国居民负债问题中也十分显著。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负债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2024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居民人均负债高达23.7万元,是甘肃省居民人均负债(5.1万元)的4.6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房价的巨大差距、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
年轻群体已然成为了负债的主力军。相较于他们的父辈,95后、00后群体对负债的接受度明显更高。某金融机构2025年初的调查显示,25-35岁人群的负债率高达78.3%,且有高达52.6%的年轻群体存在多头借贷的情况。“先享受,后付款”的消费理念在年轻一代中蔚然成风。
将中国的数据与国际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居民负债增长的速度确实令人担忧。发达国家居民负债率的上升通常经历了几十年的缓慢过程,而中国仅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过程。过快的负债增长不仅会影响家庭的财务稳定性,也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潜在的风险。
从储蓄大国到全民负债,每个家庭都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制定合理的负债计划,保持财务的健康。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牢牢守住财务安全的底线。
最终,居民负债水平的健康与否,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从最初我们谈及的13万元人均负债的惊人数字,到之后我们深入分析的各类负债原因和地区差异,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