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网上刷到关于“央企总部600多名干部中,220名是配偶、240名是子女”的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数据太夸张了——连具体公司名字都没有,难免让人怀疑是博眼球的虚假信息。
但静下心来想想,却又不得不承认:作者或许是借这种夸张的说法,点出了一个更值得警惕的现实:在部分国企、央企系统里,“近亲繁殖”“权力变现”的现象,确实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存在着。
我也是局中人。身在国企,我们单位如今确实是逢进必考,但提拔晋升,终究还是要看关系。像我这样没背景、没靠山的,没有前途的人,也只能靠业余做做公众号,刷点存在感吧。
一、当“职场继承”成了潜规则,公平早被踩在了脚下
有网友调侃:“我爷爷是行长,我爸爸是行长,我以后肯定也是行长——不出意外,我儿子孙子还能是行长。”这话听着像玩笑,却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隐喻:当一个单位的核心岗位成了“家族自留地”,“龙生龙、凤生凤”的戏码反复上演,普通人靠努力往上走的通道,早就被悄悄堵死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某个领导“顺手”给亲属安排个闲职,到后来“系统性”地把配偶、子女塞进关键部门,再到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本质上是权力失去监管后的必然。
人性里的私心本就存在,当一个岗位意味着稳定、高薪、高福利,而掌握分配权的人又缺乏约束,“优先照顾自家人”就难免从“个别现象”变成“潜规则”。
可一旦“世袭制”的苗头扎了根,损害的何止是职场新人的机会?更是整个单位的活力——当能力让位于关系,效率让位于人情,再优质的资源也会被内耗空,最终伤的是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公众对“公平”的信任。
二、把央企当“自家后院”的人,早忘了权力该放哪儿
有个细节特别扎心:有人曾在某央企过道里,听见会议室传出一句怒吼:“你们要清楚,是我给你们发的工资,不听我的就滚蛋!”
这话若是从私企老板嘴里说出来,或许还能理解为“强势管理”,但从一家央企老总的嘴里说出来,就只剩荒诞了——他仿佛忘了,自己手里的权力、单位的资源,从来不是“自家私产”,而是国家和公众赋予的。
更离谱的是另一个例子:某央企董事长在会上竟自称“朕”。听到这两个字时,与其说愤怒,不如说心惊——当一个手握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把企业当成“一言堂”,把岗位当成“分封地”,那“安排家属进系统”对他而言,不过是“自家事”罢了。
可这样的心态,早已埋下了腐败的种子:把权力当私器的人,怎么可能忍住不用它为家人“铺路”?
三、“相互照应”的人情,说到底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
“我把你家孩子安排进我单位,你把我家属塞进你系统”——这种“互换资源”的操作,在一些圈子里甚至被美化为“相互帮忙”“人情世故”。他们不觉得这是问题,反而觉得“各取所需,天经地义”。
可仔细想想,这哪里是“人情”?分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当领导们用公共岗位“做人情”,当“照顾自家人”成了心照不宣的规则,那些没背景、没关系的普通人,就算能力再强,也只能在“潜规则”面前靠边站。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国企、央企系统里,它早已从“秘密”变成了“半公开的事实”,仿佛只要大家都这么做,就不算错。
或许那条“600名干部”的消息确实有水分,但它撕开的口子足够重要:当权力失去敬畏,当公平让位于私情,再坚固的体系也会被蛀空。
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盯着不放的核心——毕竟,对任何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而言,能让它走得远的,永远是规则,而非关系。
世袭制“死灰复燃”,某央企总部600名干部,有220名是干部的配偶!
世袭制“死灰复燃”,某大型央企总部600多名干部,有220名是干部的配偶,且他们的子女有240人都在系统内工作。
金融的进电力,电力的进电信,电信的进烟草局烟草的进金融,稳稳的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