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载”不动就业的“愁”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大学“载”不动就业的“愁”

当下,因为找工作难,就业似乎成了检验学历与能力的试金石。

浙江绍兴女孩贺显贻2025年高考取得604分的好成绩,但却放弃报考名校,转而选择湖北武汉的一所高职院校,被正式录取。事件经媒体报道发酵后,几次冲上百度、微博等平台热搜,引发网络热议。

据了解,贺显贻高考604分原本可以上211等较好的本科高校,可她却首选定向培养军士的专科学校——武昌职业学院,被网民批评浪费分数,也掀起人们对教育的意义和上大学目的新一轮思考。

贺显贻为什么放弃名校?在媒体报道的叙事中,我们得知,她大概率是受到有12年军龄的军人舅舅影响,向往成为一名军人;再加上得到母亲支持,所以坚定选择更容易圆从军梦的路径。

作为个人自由的一部分,贺显贻的选择不关乎外人,也没有对错之分。不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选择让很多人一下子难以接受,总感觉有点遗憾,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吗?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其实,看待贺显贻的选择不妨换一个角度,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当下,因为找工作难,就业似乎成了检验学历与能力的试金石,无论是清北毕业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甚至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一切仿佛都不算数。因此,越来越多人也将就业作为报考学校的唯一目的。

有个非常普遍现象是近些年,最容易就业的学校、专业,有更多机会的城市,往往成为高考考生报考的首选。很多考生、家长基本不再将兴趣作为参考标准,而是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或者奔着硕士、博士而去,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君不见,凡是那些有可能进入体制内的学校、专业,比如军校、警校以及一些特定类型的高校,这些年的分数越来越高。笔者同学的儿子今年被一所公安院校顺利录取,在庆幸的同时,他也吐槽说,真有点担心,分数高得太可怕了!

不仅如此,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高校,也都是考生追逐的香饽饽。很多人认为,越是经济好的地方,毕业后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以笔者所在的苏州为例,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苏州大学,该校招生分数也是越来越高,以致很多人都表示高攀不起了。不过也有人质疑这是分数虚高,名不副实。

如此看来,贺显贻的选择也就解释得通了。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定向委培一般都是对应好了将来的工作,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贺显贻与其选择一所名校,委屈自己读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陷入未知境界,不如结合兴趣、梦想,博到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宁为鸡头,不做牛后。贺显贻以第一名成绩入读武昌职业学院,可以想象学校能为她提供的资源无疑会更好。她舅舅作为资深军人,影响她敬仰军人,以后继续在人生路上给予指点、扶持,对她未来的就业、发展岂不是更有利?她这样的选择不失为明智之举。

笔者的儿子去年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时,笔者也考虑到以后就业问题,就怂恿他选择军事或者公安院校,可他却说志不在此。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脑、人工智能等专业,他竟表示工作最好不要和爱好结合在一起。后来他坚持选择兴趣排在第二位的专业。在确认前,笔者要求他答应,选择这个专业,以后就要读研究生。

十年寒窗就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吗?

记得20多年前,笔者在高考后填报大学志愿时,不仅对很多专业不了解,对未来就业更是想都不会想;毕业时,对是否进入体制,也没有明确的规划与要求。

诚然,现在越来越多人进入大学,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都以千万计,大学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就业变得越来越难。一些人去读硕士、博士,一方面是延缓就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拿到高学历,找到好工作。曾经凤毛麟角的硕士、博士,现在数量屡创新高。有网民甚至戏谑地表示,“92”之下无大学,意思是除了985、211高校,其他大学已经不算大学了,以致现在很多单位的招聘条件也水涨船高,将名校、硕士作为门槛,无形中更进一步推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修身齐家、克己寡欲、崇德尚贤等,兼顾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但随着社会进步、市场经济日益发达,教育理应让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活得更从容、更有价值,但现实社会中,凡事只求目的唯一性却越来越强。这不仅让人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剧烈变化,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社会越来越卷。

作者李振是苏州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联合早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22/226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