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中的这句话,道尽了智慧的本质。

不是锋芒毕露的算计,而是历经世事打磨后的从容。

人生起伏本是常态,有人在失去时暴跳如雷,在得到时得意忘形,在纷争中疲于奔命,最终在情绪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真正有智慧的人,早已参透这世间的平衡之道,懂得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在取舍之间守住本心,在喧嚣之中沉淀自我。

01

失而不怒

是对命运的从容接纳

人生总有不如意,失去珍视的物、错过在意的人、错失期待的机会,这些“失去”如同突如其来的雨,打乱原本的节奏。

多数人会因此愤怒、抱怨,甚至困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却不知愤怒如同紧握的拳头,伤了自己,也挡了前路。

真正的智慧,是在失去时守住平静,明白“失”或许是另一种“得”的开始。

《论语》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多次被贬斥,却始终保持豁达。

他在邓州任职时,面对简陋的居所和旁人的嘲讽,不仅没有恼怒,反而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正是这份“失而不怒”的心境,让他在逆境中依然能专注于为民谋福,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贤才。

失而不怒,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清醒的认知,世间万物有其定数,强行挽留只会徒增烦恼。

坦然接受失去,才能腾出双手去拥抱新的可能。就像季节更迭,落叶看似是失去,实则是为了来年的新芽积蓄力量。

当我们能在失去时保持平静,便会发现,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终将成为垫高人生的基石。

02

得而不骄

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人在得到之时,难免会心生欢喜,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若是因此骄傲自满,便会像气球一样,膨胀到极致终将破裂。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得”是努力的回馈,也是新的起点,唯有保持谦逊,才能让这份“得”延续下去,甚至创造更多可能。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深受曹操赏识,却因恃才傲物,屡次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智谋,甚至猜透曹操的心思并四处宣扬。

这份“得而骄”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令人唏嘘。

反观同时期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高盖世却始终谦逊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赢得了主公的信任,更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得而不骄,是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明白一时的收获或许有运气的成分,唯有持续精进,才能守住这份“得”。

就像成熟的稻穗,总是弯着腰,越是有分量,越懂得低头。

当我们能在得到时放下骄傲,以谦卑之心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人生的风景远不止眼前的成就。

03

静而不争

是对世事的通透洞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总有纷争,为名、为利、为一时的输赢。

有人深陷其中,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却发现耗费了精力,输掉了心境。

真正有智慧的人,早已看透“争”的本质,多数时候,争来的不过是浮名虚利,而不争,反而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与长远的格局。

《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天赋过人,却从不与他人争名夺利。

有人嘲讽他的字不如父亲,他只是淡然一笑,继续潜心钻研。

正是这份“静而不争”的专注,让他在书法上不断突破,最终与父亲并称“二王”,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

他不争一时的评价,却赢得了历史的认可。

静而不争,并非懦弱的退让,而是通透的选择,明白什么值得坚守,什么不必强求。

就像深山中的松柏,不与百花争艳,不与藤蔓攀附,只是默默扎根,终成参天大树。

当我们能在纷争中保持沉静,专注于提升自己,便会发现,那些曾试图争夺的东西,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失而不怒,是接纳无常的豁达;得而不骄,是保持清醒的谦逊;静而不争,是洞察世事的通透。

这三者看似独立,实则相通,共同构成了智慧之人的处世之道,不被情绪左右,不被名利裹挟,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守住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生命中的每一次得失与遇见,它们都在教会我们成长。

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打磨中,修得一份从容,懂得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活成自己心中有智慧的模样。

如果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欢迎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在智慧的路上同行。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十点心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2/225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