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做蚊帐的夏布。”
说到夏布,我还是知道的,小时候不仅做过,还穿过夏布衣。
“我在浏阳办点时,经常看到一些妇女在河边、塘边的草地上晒一种东西。”华老说着,把右手摊开,手心向上,小手臂平着挥出去又收回来。“她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这样给这些东西泼水。我感到很奇怪,又要把东西晒干,又要用水泼湿。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浏阳的一种特产——夏布。晒太阳与泼水是做夏布的两道工序,主要是要把原料苎麻纱漂白,然后再用它来做衣服,做蚊帐。”
“当地人讲,夏布做蚊帐又防蚊子又凉快。于是我也花6块钱买了一床夏布帐子,回家一用,真是好。蚊子进不来,风可以吹进来,真舒服。”
华老越讲越起劲。“这宝贝我们舍不得丢,一直留着。”
年轻时的华国锋、韩芝俊夫妇
“老韩,”华老指着他的夫人韩芝俊说,“打开那口木箱,把那床夏布帐子拿出来给客人看看。”
我一听,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怕韩大姐年纪大了,开箱寻物太费劲。但华老仍然坚持。
不一会儿,韩大姐从里屋抱出一床蚊帐。
我一看,正是我小时候用过的那种夏布蚊帐。这床蚊帐虽然已有30多年,但保存很好,没有破损。只是颜色有些发黄。
对此我感叹不已,华老夫妇位高权重至此仍不忘初心,不忘本色,惜物如金,廉洁节俭如此,不禁使我肃然起敬。
看完蚊帐,华老兴致不减。“苎麻是个好东西,是浏阳也是湖南的特产,可以大力发展。听说益阳办了一个苎麻加工企业,解决了苎麻加工中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做内衣穿了痒的问题。这可以大发展,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不知不觉又到了5时,天已渐暗,我只好打断华老兴致,起身告辞。
1995年8月3日,华国锋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上为观众签名(毛建军摄)
04
2001年1月11日上午,我第四次来到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来的一路上,我就琢磨,与华老聊了这么多次,还没涉及我最感兴趣的事——粉碎“四人帮”。这次一定要提出来。
一开始我试着说:“华老,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和国家,也挽救了我们这一代人。”
“你当时在做什么?”华老关切地问。
“在读大学。当时我们听到粉碎‘四人帮’,高兴得跳起来。敲锣打鼓放鞭炮,举着您的像游行。”
“现在不兴了,那样不好。”华老可能是指举着像游行的事。
我继续说:“当年10月,省委宣传部组织人员写作您在湖南工作的事迹,我被派往湘阴待了三个月,《华政委看望小乡长》的文章就是我写的。”
“啊,还去过湘阴搞调查。”华老来劲了。“那是我南下第一个工作的地方。湘阴水多、鱼多,渔霸也不少。我记得1950年端午节前,有几个渔霸策划在划龙舟时闹事。当时情况很紧急,1000多人聚在湖面上准备打架,如不及时制止,会要死人的。我带着警卫员赶到湖边,跳上一只大船,对天放了几枪,把他们镇住了。”华老用手做了个向天放枪的动作,“后来,把几个渔霸抓起来了。”
我连忙说:“您真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所以在25年前那么危难之时,能够一举粉碎‘四人帮’。”我再一次引入这个话题。
“粉碎‘四人帮’,比镇压渔霸难多了。毛主席逝世后,情况很复杂,局势也不稳。不流一滴血把那几个人抓起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