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1998年1月8日下午,我又一次来到了西黄城根南街9号。当我走进华老的客厅,华老热情地欢迎我。他握住我的手,用少有的诙谐对我说:“去年见了,算是老朋友了。欢迎。”
一回生,二回熟。我胆子也大了些,除了与华老聊身体、天气外,我还向华老提了一个敏感问题。
“华老,您为党和国家作了很大贡献,威望又高,现在仍是中央委员,中央的会议是否通知您参加呢?”
但华老并无不悦。他微笑着回答我:“通知。每次开会前,中办都会把会议通知送给我。”
1987年,华国锋与邓小平在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期间交谈
华老停了片刻又说,“但每次都会补上一句话,您身体不好,可以请假。”
接着他又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一般,平时在家就是看看书,练练字。天气好在院内走走,弄一弄葡萄架。因此中央的会议我就参加得少了。”
说到这里,他略有所思。“党中央和总书记很关心我,要我到全国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去了湖南,到了张家界,风景真是好。它那个山与我们山西的不同,特别奇特。在路边休息时,我与一些农民聊天,谈得很高兴。他们还认得我。”
华老继续说:“我还到了北方几个省,到了城市,看了工厂。感到城市建设都很好,很气派。”
华老喝了口茶,接着对我说:
“不过,工厂问题比较多,特别是下岗职工,他们很困难。
有的一家几代在一个厂工作,工厂不行了,他们拿不到工资,生活没着落,很困难呢。
这些工厂、职工,从前是为国家做了贡献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想办法解决下岗职工的困难。”
“长沙有下岗职工吗?”华老侧过头来问我。
“有啊。”
“有上访的吗?”
“有到市委、市政府上访的。我们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那好。”华老显得很高兴。
“你读过郑板桥一首咏竹的诗吗?”
我猜华老是指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赶紧回答:“读过,还背得下来。”
随即我就轻轻背诵起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华老点点头,显得很满意。他既像叮嘱又像自语:
“是啊,我们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下岗工人过去吃过苦,我们一定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时间过得快,已近5时,告辞后,我走出门外,虽然天气仍很冷,但内心却为华老关心下岗职工的情怀所感染,浑身暖洋洋的。
03
2000年1月9日下午,我第三次来到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
华老身体一如以前,背不驼、腰不弯,讲起话显得有中气。大概是熟悉的原因,华老比前两次更为健谈,主动找话和我讲。
“长沙是个好地方,物产丰富。就是夏天热得不行。”华老一边笑一边用手比画,“那时没有空调,家里也没有电扇,只好摇蒲扇,有点作用,但不大。有时热急了,我就打一桶凉水,把一双脚放在桶里。嘿,这个办法还管用,能够降点温。”
“你是长沙哪里人?”
“我是长沙县人,老家靠近浏阳。”
一听浏阳,华老来了精神。“浏阳是个好地方,产豆豉、鞭炮,过去属湘潭地区管。‘四清’时我曾在浏阳办过点,对那里很熟悉。”
“你知道那里还产一样好东西吗?”
我一时搞不清具体指什么,只好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