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30日,德裔美国人同盟曾在纽约市东86街进行纳粹游行(维基百科)
一年多来蓝白两党配合中国攻台野心,在立法院疯狂“作乱”,导致台湾众多民间团体群起发动罢免“舔共卖台”的立法委员,让他们无法继续担任中国政府的传声筒。这些国会里的败类固然可恶,但我们要知道他们不过是中国在台“协力者”的极小部分,就像“冰山一角”的体积只是整座冰体的十分之一,至少还有90%的“匪谍”潜伏在水面下,要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认“保密防谍、人人有责”的重要,才能去除这些更隐密的“杂质”。
根据国安会一份“共谍案渗透手法分析”报告,近两年破获共谍案件数屡创新高,2021年3件、2022年5件,2023年14件、2024年15件;而人数上,2024年已达64人(其中现役与退役军人分别占28人与15人);今年更热闹,1月收押前陆军官校曲宏义中校及其吸收之6名退役军人、2月有航特部3名现、退役军官及前立委张显耀、3月破获总统府宪兵211营及国防部资通电单位4名士兵、5月爆出5名民进党高阶党工被中共吸收的丑闻、另案收押各军种军士官兵8人、6月除了扯铃教练鲁纪贤案,另收押空军官校2名校级军官及国防部军事新闻社1名中校,还有1名国民党民代助理。最震撼的是在7月初以叛国罪逮捕退役陆军中将高安国;官阶突破早先捕获的罗贤哲少将、刘圣恕及邵维强上校等人。无怪乎赖清德总统在今年3月中宣布中共是“境外敌对势力”,并恢复军法审判制度,否则各级法院单只处理违反“国家安全法”与“反渗透法”等匪谍案件,恐怕就难以招架。
赖总统事后澄清,军法审判限于现役军人,因为《宪法》第9条明订“非现役军人不受军法审判”;这令人忆起美国在二战期间为遏止纳粹德国的间谍行动,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 Roosevelt)先后两度设立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ssion),将捕获的间谍交付军事法庭,以期速审速结。其实美国的《宪法增订条文》第6条也明订一般平民享有“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而这些纳粹间谍大多是德裔美籍人士,无一是现役军人。似此平民受军法审判,之前只出现在刺杀林肯总统的“南军”间谍审判上,经过近80年才再度发生,遂引起国内政治与法律人士争议,为此还闹上最高法院;所幸几经波折,最后联邦大法官们判定军事法庭审理不违宪,但此事也成为联邦法院极具争议的“隐藏版案件簿”(shadow docket)事例之一。
对今日台湾而言,重提这个美国司法史上的故事或许有学术价值,但更值得关注的可能是重温该案件的历史背景,也就是纳粹德国历次对美国进行谍报渗透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可以做为台湾对付匪谍侵门踏户的“他山之石”,也让国人更了解极权国家的侵略野心无所不在、无时停止。
首先要说明,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之前,并没有想要与美国为敌,他在1936年邀请美国飞航英雄林白(Charles Lindbergh)出席其主持开幕的柏林奥运、并且开放他参观德国空军基地与飞机制造厂,致使林白对德国的强盛既惊又惧,回国后盛赞希特勒“是个伟人”,能“让德国伟大复兴、重建欧洲秩序”,甚至公开表示美国军事能力不是德国对手;二战开始后,他与反战人士筹组“美国第一委员会”(American First Committee),为纳粹主义辩护声援,获得70%以上民意拥戴。所以即使1938年11月纳粹开始拘押犹太人、1939年9月纳粹入侵波兰、捷克、奥地利、北欧诸小国、1940年6月占领法国、荷兰、比利时,不敢得罪民意的罗斯福总统也不顾英国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低声下气再三恳求,始终没有具体支援行动、更不对德宣战。1941年6月2日纳粹大举进攻苏俄,罗斯福还是不愿直接和希特勒撕破脸;甚至在同年8月,3艘美军驱逐舰在大西洋为货轮护航时被德国潜艇(U-boat)击沉,美国也没有采取报复行动。一直要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后,德国和义大利才主动翻脸向美国宣战,罗斯福终于放弃姑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