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勒留不但拜多名斯多葛派哲学家为师,还给自己树立了多个榜样,并参照这些榜样来要求自己。远的不说,奥勒留自己的养父安东尼·庇护皇帝就是一个极佳的道德榜样,奥勒留尤其崇拜他性格温和冷静,时时刻刻以他为榜样来约束自己。先前哈德良皇帝立养子安东尼·庇护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十分看重他的个人品德。哈德良要求安东尼·庇护收养当时还很年轻的奥勒留做养子,隔代指定奥勒留将来接替安东尼·庇护,结果这三位皇帝后来就成了“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三个。从奥勒留的《沉思录》和私人通信可以看出来,奥勒留不仅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还常常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可见斯多葛哲学并不是要把人改造成古板的道德家。斯多葛派哲学家之所以会给人留下这种刻板印象,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情绪控制技术和精神追求经常被人误解成禁欲主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斯多葛哲学训练的技术性问题,我们就可以准确理解为什么斯多葛主义者相当冷静和克制了。比如著名的控制二分法,要求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我们可以控制和无法控制的因素。爱比克泰德认为,情绪失控给我们造成痛苦,往往是因为混淆了人为可控和人为不可控因素。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不管是怨天尤人还是自怨自艾,又或者是暴跳如雷,都会影响人的理智,使人被情绪蒙蔽双眼,使人不能在逆境中做出正确决策,最终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爱比克泰德认为,我们之所以发生情绪波动,是因为我们在理解外界的时候,在感受中掺杂了大量价值判断。在做出反应之前,如果我们尽可能不下判断,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延长反应周期,都能给人预留冷静空间。比如被一个陌生人撞了一下肩膀,有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从碰撞中感受到对方的恶意,或者立马断定对方没有教养,这就涉及主观判断了。
又比如在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说你不同意,或者说你认为这个说法错了。但是很多人习惯性用发泄情绪来表达不同意见,比如劈头盖脸就说“你懂个屁”,这种在意见中掺杂以贬低对方为目的价值判断,使正常交换意见迅速恶化成骂战。假如你过度敏感,习惯性用恶意来揣测对方,对方也一样会从你的反应看出恶意。这样本来一起再平常不过的身体碰撞或者意见不合,也可能发展成流血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爱比克泰德告诉我们需要搁置判断,区分判断和事物之间的差别:判断是我们可控的因素,而外在于我们的因素则不受我们控制,比如对方的动机就不受我们控制。到这里立马就有人要反驳说:假如对方真是存心恶意挑衅呢?这时候你该怎么做?
很好,预演坏事发生就是斯多葛派哲学家经常做的事情。不管是爱比克泰德还是塞内加,斯多葛主义并不是教人一味逆来顺受、唾面自干,而是教人克制愤怒、分析情况、冷静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做非但不是懦弱,反而是人格强大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看见有人因为一些琐事在街头斗殴,怒气上头、浑身发抖那一方,连站都站不稳,拳打脚踢一阵忙活,结果全部扑空,还结结实实挨一顿打,所以这样的“匹夫之怒”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一点小事白挨一顿打,结果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呢,还是报复别人出了一口恶气?像这样的“匹夫之怒”反而暴露出我们的懦弱跟渺小,暴露出我们缺乏坚强的人格应对突发状况,其结果就是我们在别人的羞辱上还要再给自己增加一层伤害。
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犯错来惩罚自己呢?在斯多葛学派看来,愤怒和怨恨就是用别人犯错来惩罚自己。斯多葛派哲学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预演坏事发生,经常把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预演一遍,有助于磨练我们应对逆境的临场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加冷静地分析状况和做出理智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
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其冷静和审慎受到塞内加极大推崇,也被后世斯多葛派奉为是智者典范。有一回,小加图被政敌啐了一口痰啐在脸上,他冷静地擦干口水,幽默地回应说:别人都说你不会动嘴巴,我就说他们误会你了吧?幽默技巧当然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那么你觉得小加图懦弱吗?你觉得这样的人会起来反抗凯撒,最终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殉道者吗?背后支撑小加图的是他强大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力,这是他成为杰出政治家的根本保障。
依据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的说法,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愤怒看成是软弱的表现,因为在当时人看来,只有缺乏男子气概的人才会容易怒不可遏,在古希腊神话和悲剧表演中,复仇女神往往也以丑恶面目示人。这种表现手法不是为了让人畏惧,而是表达一般社会观念对愤怒和报复的鄙夷。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努斯鲍姆从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艺术中,看到了古希腊人对待愤怒和复仇的社会观念转变:第一次转变是雅典娜订立法律制度,并招安复仇女神,希望用法律来代替血亲复仇;第二次转变是雅典娜彻底驯服复仇女神,要求她们聆听劝导,放弃复仇,转而行善。
努斯鲍姆从中获得的启发是:古希腊人有意对愤怒施加约束,因为愤怒容易失控;古希腊人的做法是将以复仇为导向的愤怒,转变成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社会改革。中国古代也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如果韩信“匹夫一怒、血溅五步”,不管是杀死羞辱他的人还是被人杀死,以后都不会有将来叱咤风云的韩信。在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斯多葛式训练绝不是要教人一味逆来顺受,历史上逆来顺受的人多了,又有几个人成为韩信跟小加图呢?
这里就要见出斯多葛式训练相当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训练旨在塑造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应对逆境的弹性应变能力,这跟教人心安理得接受奴役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那么要不要报复呢?在这里我们要对比一下哲学家尼采在《道德谱系学》里批判的“奴隶道德”。所谓奴隶道德,指的是弱者长期没有能力反抗强者,不断积聚愤懑,依靠想象的报复来推迟正义,这些积聚的情感就形成了怨恨;当怨恨开始创造价值观的时候,就创造出奴隶道德,尼采说的奴隶道德,包括了不愤怒和把报复强者寄托在别人身上,尼采甚至把谦虚和耐心也当成是奴隶道德,这就未免有点愤世嫉俗了。中国宣扬“吃亏是福”就是一种典型的奴隶道德,既然“吃亏是福”,那为什么有的人坚决不吃亏呢?
中国社会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奴隶道德,比如鼓吹通过张献忠式报复社会来推翻政权,这依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奴隶道德,这就是借助他人报复社会来间接满足奴隶的报复欲望。尼采抨击的各种奴隶道德,乍一看像极了斯多葛哲学,但这是对斯多葛哲学的巨大误解,因为斯多葛哲学恰恰要在日常生活中化解形成怨恨的情感漩涡,这恰恰是反奴隶道德的。尼采说的奴隶道德经历了由愤怒转向怨恨、再由怨恨转向用不愤怒来自我麻痹,而斯多葛式训练从始至终都在克制愤怒和化解怨恨,斯多葛主义者之所以不怨恨、不愤怒,是为了不让情绪控制人的理智,并不是因为斯多葛主义者主观上放弃了通过冷静行动解决问题的意愿。
依照控制二分法原理,斯多葛主义者当然会通过行动改变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至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他们就交给时间,然后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对于尼采的奴隶道德来说,奴隶不但无限期推迟行动,往往还只满足于在想象中报复强者;也可以说,只有奴隶才从始至终都被情绪捆住手脚,结果连他们本来能做的事情也做不了。奴隶道德不仅使人自我矮化、打消人的行动意愿,还阻碍人从逆境和挫折中汲取教训。
我们经常听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又经常看到有些人就是一败再败,不长记性,有的人还是一回受辱,回回受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斯多葛式训练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逆境来培养坚韧强大的品格跟实践智慧。对于有意进行斯多葛主义训练的人来说,利用逆境来进行实践训练,跟遵照指导和模仿典范一样,都在情绪控制技术的工具箱里。假如我们只是遭遇逆境,没有用逆境来训练自己,这样就算把斯多葛哲学讲得头头是道,同样的逆境再经历一百次,也不会把我们变成斯多葛主义者。而尼采批评的奴隶道德,往往就是指那些对自己处境缺乏自省又缺乏行动能力的人,他们除了怨天尤人和自怨自艾之外,并不懂得利用逆境和对手来提高自己。相比之下,斯多葛学派还将实践智慧列入四大美德之列,这足以见出斯多葛式训练的务实特性和行动主义特质,与所谓奴隶道德有云泥之别。
说到这里,我们要谈一谈斯多葛主义所特有的政治理性及其特殊的现实取向。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斯多葛主义究竟要培养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品格,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纠正两个常见的错误理解:一种是把斯多葛主义当成是“弃世哲学”,另一种则把情绪控制技术说成是“妥协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