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美国:亲历文革的华裔母亲发出沉痛警告!》:长在红旗下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毛氏美国:亲历文革的华裔母亲发出沉痛警告!》:长在红旗下
作者:

毛泽东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大屠杀、斯大林的大清洗,并列为二○世纪最严重的暴行。西姐从这场恐怖之中幸存了下来,并揭露了今日的觉醒分子如何将毛泽东视为榜样而非警示。”——查理‧柯克(Charles Kirk),美国转折点组织创始人兼主席

“西姐的《毛氏美国》,对于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渗透公立学校课堂的美国家长来说是必读之作。它揭示了美国内部‘红卫兵’的形成,并强调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攻击与美国家长面临的挑战之间,令人警醒的相似之处。阅读西姐的故事,我们更能识别出警讯,抵抗共产主义在美国的崛起。”——蒂芬妮‧贾斯提斯(Tiffany Justice),自由妈妈联盟共同创始人

“没有人比西姐更能发出警报,提醒人们历史正在今日美国重演。作为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西姐解释了她的经历与席卷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觉醒意识形态之间的危险相似之处。想要理解迅速改变我们国家的非美国事物,西姐鼓舞人心的故事就是必读之书。讯息就是力量。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文化革命的哲学根源,是恢复自由和拯救美国的第一步。”——瑞秋‧坎波斯-达菲(Rachel Campos-Duffy),福斯新闻

“这是我近期读到最引人入胜的个人生命经验,也是一个提醒:美国的自由是独特的,是全球人民的向往。作为1776行动的资深研究者,西姐的声音一直很有力,她警告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堕落成她非常熟悉的地方。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她在成为美国人的过程中所忍受的苦难。”——亚当‧沃尔德克(Adam Waldeck),1776行动主席

“一本开创性的读物!作为毛泽东灾难性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西姐放弃了平静的生活,深入美国文化战争的深处,警告人们她童年所看到的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与当今美国学校和社会实施批判种族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在《毛氏美国》中,她阐述了中国政权‘破四旧’运动与今天的取消文化以及对家庭和宗教的战争是如何惊人地相似,以及,中国共产党当时描述的学校中的‘思想战场’,又如何与当今美国学校系统中饱和的批判教育极其相似。《毛氏美国》是认识我们当前文化危机的必读书籍。”——杨杰凯(Jan Jekielek),《..;时报》资深编辑、《美国思想领袖》节目主持人

“当我第一次搬到美国时,我常常嘲笑我的保守派同仁警告我要注意那些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的父母曾逃离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独裁政权。现在我不再嘲笑他们了。因为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这里,而西姐的《毛氏美国》就是证明。趁现在还来得及,请阅读它。”——塞巴斯蒂安‧戈尔卡(Sebastian Gorka),塞勒姆媒体集团

作者简介

程西

程西(化名),Xi Van Fleet,人称“西姐”。

她这样形容自己:“生于中国,选择成为美国人。文化大革命的幸存者,自由的捍卫者。”

西姐年幼时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六岁被下放农村。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她才得以上大学并自学英语。自一九八六年起,她定居于美国,只是一介没没无闻的家庭主妇。近年,她对美国社会日益失控的觉醒文化而深有所感。二○二一年,在维吉尼亚州劳登郡的一次学校董事会演讲中,她挺身而出反对批判种族理论(CRT),该演讲短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保守派强烈关注。从此,她投入全副精力与时间,警告人们现今美国进步左派带起的运动,与中国文化大革命之间惊人的雷同之处。

目录

推荐序华盛顿的国家有福了,毛泽东的国家有祸了余杰

序言詹姆斯‧林赛

前言

第一章‧离开厨房的餐桌

第二章‧长在红旗下

第三章‧自由之国

第四章‧两个文化大革命

第五章‧生而有罪:一个分裂美国社会的思想体系

第六章‧红卫兵:革命的突击队

第七章‧取消文化:一场对旧世界的战争

第八章‧家庭的解体

第九章‧宗教信仰的消亡

第十章‧塑造新人:思想改造

后记‧一则警告

参考资料

内容连载

第二章:长在红旗下

每当我看到共产主义旗帜上的镰刀时,总会想到我那可怜的手指头。

十岁那年,我刚上五年级,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被送到农村,与农民同住一个月,帮助完成所谓的“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这可不是简单的郊游,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这是毛泽东主席的指示。

我最开始用镰刀割稻秆时,跟很多同学一样,割伤了手指很多次。记得有一个同学甚至差点把她的小指割断了。

让我讲讲过去。我在中国的童年生活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生活和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生活。这种变化就像是白昼与黑夜的对比,在风平浪静之后竟迎来彻底的混沌。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我才六岁多快要七岁。对于我这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不太记得文化大革命前的日子,只记得那段时间很平淡而宁静,正像孩子应该拥有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是由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目的是清除中国共产党内和各级政府中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成分,以防中国社会主义偏离轨道。这是一场颠覆中国的大规模运动,胜过以往所有的政治运动。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母都是中共干部,类似于美国的公务员。两人都是在年轻时怀着进步和理想主义的心态,才加入了共产主义革命,追随中共描绘的愿景——“解放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我和家人住在四川成都。由于父母是干部,我们被视为特权阶级。我们享有与另外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的“特权”,许多人家则不得不与整栋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公共厕所;我们五口之家享有合住一间半房间的“特权”,而许多其他家庭则被迫几代人挤在同一个房间里。大家共用着一个小房间大小的厨房,里面摆着一个煤炉和一张小桌子。在我十六岁之前,这就是我的家。后来我被送到农村,在乡下当农民。

我成长过程中最幸运的是,我没有像很多同胞那样经历挨饿。尽管我们家只有最基本的食物,但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吃得不错了。小时候,我总是渴望吃甜食。有一天,我在厨房架子上看到一个像是装着白糖的罐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趁周围没人时,我搬来一把椅子爬上去,把罐子拿下来,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大勺放进嘴里。可以想像,当我发现那其实是盐而不是糖时,有多么错愕!这件小事在我看来象征着共产主义的本质——充满了剥夺和欺骗,现在很多年轻的美国人无法理解这种感受。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他们常常不在家,所以让我在学校里寄宿,每周有六天都住在学校里。做寄宿生的感觉就像住在孤儿院,但我依然觉得自己比很多人幸运。学校里有一位非常关心我的老师,学生们叫她黄老师。她是我的恩人。她很年轻,是新来的老师,而我们班是她在这所学校教的第一个班。她特别喜欢我,我也非常喜欢她,她像母亲一样照顾我。对于上课内容我记得的不多,但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我却记得清清楚楚。

每当周日我父母无法来接我时,黄老师和她的新婚丈夫会带我去动物园或公园。这些是我在文化大革命风暴前的美好记忆,而这场风暴改变了一切,来得如此迅速且猛烈。

那是一九六六年的春天,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学校立刻受到了冲击。我对文化大革命最早、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学校食堂里突然出现的大幅海报和标语(食堂是唯一一个有足够高的墙面可以张贴标语的室内空间),这些标语批判老师和学校领导。它们被称为“大字报”,特点是上面有很大的毛笔字和漫画,从远处也能看得清楚。这些海报故意做得很大,以便造成威慑和恐吓效果。这确实非常有效。那时的“大字报”就好比是当时的“社群媒体”。就像今天的社群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发贴文一样,大家都可以贴“大字报”——当然,革命的打击目标除外。

我该如何描述我当时看到和感受到的?混乱、疯狂、恐惧和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当时太小,无法完全理解这些大字报的内容,但我能看出它们是在批评学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我记得有一张大字报,上面有醒目的插画,抨击一位爱打扮、穿高跟鞋的女老师。她被指责和训斥为“资产阶级”,这正是被毛鄙视和公开贬低的。不久后,攻击变得更加激烈。有一天,我看到一群高年级学生跟着这位老师,叫她难听的名字。他们最终把她围住,向她吐痰。没多久,她全身都被吐满了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博客来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628/223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