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前的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天安门抗争和六四惨案。自那之后,每年六四,我们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要以各种形式纪念当年的辉煌和惨烈。每一年,香港维园的烛光悼念晚会都向全世界传达出最强劲的声音: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直到2020年港版国安法实施。维园烛光不再,但我们仍然在坚持,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的同道,其中也包括中国内地很多默默耕耘默默纪念的人们。
每到这样的日子,常常有人问起:为什么一定要纪念六四?年复一年,我们曾以各种方式作出回应。而2019年为六四三十周年创作演出的舞台剧《5月35日》,是我们看到过的,对这类问题最直观、最朴素,同时也是最深刻的回答。
剧中人物小林和阿大是一对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老夫妇。他们在三十年前那个血腥之夜失去了唯一的爱子哲哲,一位勤学敏思热爱音乐的高中生。发人深省的是,小林坦承她既不懂音乐,也不懂政治;甚至因为别人出于私心的操作,在官方档案中哲哲是因车祸离世,所以他们并没有遭到六四难属身份下必然会有的监控和公开骚扰。为什么三十年过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意难平?原因很简单:哲哲的生与死,始终被重重谎言包裹;作为父母,他们被迫沉默,成为爱子遭受二度谋杀的帮凶。于是,我们看到充满爱意的回忆,也看到难以遏制的愤怒和抗拒。这里的愤怒,出于被强迫接受乃至附和谎言时的无力和屈辱。愤怒而抗拒,既是为爱子坚持公道,同时也是确认自身也仍然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必须抵制谎言,从而追讨回自己的人格主体。
所以我们要纪念六四。
这部舞台剧长达两个多小时,全场没有一句台词提到"5月35日"。这个奇怪的日期不需要解释吗?这个日期和剧情的关系,完全依赖于观众的会意和联想。多年来北京官方将每年的六四前后设定为敏感日期,不敢提,也不许提,并且将这种偷偷摸摸的行径强加在难属身上。"天安门母亲"难属群体的重要诉求之一,就是要光明正大地纪念六四,为死难者声张正义。
纪念六四,既是为了不忘过去,也是为了拒绝谎言。中共强迫人民附和谎言,滋养奴才文化,使我们无法不愤怒。官方用谎言重复亵渎六四亡灵,令我们尤为愤怒。
但我们不仅仅有愤怒。《5月35日》这部剧中展示的有隐忍三十年的愤怒,也有迟来的觉醒。耐人寻味的是,觉醒后的决绝不再以愤怒为唯一标志。在鸡蛋决心撞向高墙的时刻,剧场抛弃写实风格的呈现,有力地烘托出支撑那愤怒的基石,一方面是对天安门抗争参与者和死难亡灵们,每一个人的具体深沉的爱和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坚持想像不可能境遇下的可能性,坚持想像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这正是天安门抗争为中华民族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当年北京日常出现上百万人聚集广场和长安街,全国更有百多个城市持续爆发游行示威和绝食抗议。那么多参与者,他们的想法完全一样吗?怎么可能!当然不一样!但是抗争运动激发出了人们罕见的政治热情和想像力。促使他们参与运动的,不是精心算计之后的豪赌,而是大家普遍分享的最起码的信任和向往。4月27日,第一次堵塞长安街的大游行,在抵达中南海之前冲开军警拦截队伍,令北京城洋溢着一种"解放了"、"自由了"的氛围。人们终于可以脱离指定的讲稿,说说自己理解的正当的公共政治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无论当时的那些言论有多么不成熟,也无论抗议具体进程中有多少误判或混乱,那都是真正的参与式政治。参与时的相互信任有多深厚,最后镇压来临时的反抗就有多惨烈。六四亡灵绝不是官方恶意诋毁的"暴徒",不是什么"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人蒙骗,更不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他们都是活生生、有爱、有信任、有政治想像力的一个个人,是我们的公共生活最应有的积极参与者。
所以我们要纪念六四——
有爱。有信任。保持愤怒。坚持想像。
天安门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