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上班的一大痛苦,就是今天中午到底吃什么。
现在好了,没这个烦恼,因为自己带饭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解决方案。
茶水间的微波炉如今烽烟四起。等热饭的队伍比周末烤匠门口还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现在,这句话正在被年轻一代倒置过来。
世界大战,越打越乱。
现在怎么连微波炉都要排长队啊?
好不容易为自己美美备餐的打工人,中午一进茶水间,天塌了。
本以为没啥人稀得用微波炉,结果一看,饭盒已经浩浩荡荡排出半里地。
据不完全统计,热一份饭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如果有些精致人士把米饭和菜分装开来,所需时间还要翻倍。
所以,如果你看到桌子上的饭盒已经超过5个,那基本上热乎饭进嘴的时间就可以拉到半小时开外了。
标准的午休在2小时左右,其中1/4的时间都要饥肠辘辘地玩手机,还不能无视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饭香。
这可不太妙。
同感不妙的还有微波炉本炉。
为了给公司的牛马们续航,它或许是整个公司里比程序员还高危的岗位,也是最有可能第一个过劳死的员工。
有网友说自己公司的微波炉已经换到第五个,原因是前四个都被没戳破的鸡蛋精准轰炸。还有人开门之后发现饭直接碳化,烟雾效果跟高级餐厅里的干冰一样惊人。
再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半米长的方块估计能被认定成热武器,而第三次世界大战没准就是为了争夺热饭权。
茶水间沦为战场。那些因微波炉卫生问题悄悄抱怨的同事,已然算是温和派。还有热暴力派的:有人因忘记关门被永久剥夺微波炉使用权。
甚至,使用微波炉的方式都变为一些公司选择人员的标准。之前@避雷站就发帖吐槽,某员工因午休提前使用微波炉而丢了饭碗。
微波炉在公司现地位和医生兜里的笔一样高。
有的部门已经想开了:干脆退出争斗,自费买个新的。还得署上巨大的名字:不是自己人,就甭想用。
更有甚者,为保护微波炉安全,直接上演铁窗泪。
难道以后想用微波炉的话,还需要先走审批流程报备一下吗?
上面的这些场景可能会让你觉得太抽象:会不会太夸张了。
这些虽然只是个例,但必须承认的是:坐办公室的人已经开始爱上自己带饭的感觉。
如果你不信我说的盒饭浪潮,你可以去看看报告数据。
去年,前程无忧51job的问卷调研显示,自带饭菜的职场人比例有所上升,占比15%。32%的带饭拥护者表示“自己做的总比外卖要干净”。
共研网的报告也显示,2024年保温饭盒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中国保温饭盒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4%。
原来总觉得土土的不锈钢饭盒重新变成了时尚单品,甚至东北那种满当当乱糟糟的铁盒饭也挤进精致外卖的圈子。
图源:共研社《2020-2025年中国保温饭盒市场规模及增速》
如果你对过去的职场生活有记忆,那你肯定能理解这种生活方式转变背后藏着的深意:
自从去单位变成了去公司,食堂就已经不复存在。在漫长的时光中,劳动者在自由选择的午餐时光里,多快好省的填饱肚子是原则。
千禧年大家靠四川小吃和桂林米粉填饱肚子,前几年大家靠外卖补充能量,都是15分钟就能解决肚子问题的操作。
那个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在那个要跟时间赛跑的年代,带饭吃永远是最小众的选择。毕竟拿出一两个小时去菜市场买原料做第二天的午饭,还得吃完饭再收拾饭盒,怎么看都有点“工作时间不饱和”,有点奢侈。
所以,当劳动者重启自炊,那么一定是过去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一些吃的问题。
烦了、腻了,是新一代劳动者拥抱自炊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微波炉热的菜,馒头梆硬,菜蔫的惊人,甭管是跟现炒比还是跟外卖比,色香味和口感都差点意思。但人们依然选择用它重构午餐,是因为已经吃够了千篇一律的外卖。
老黄就是这么走上自炊之路的。
他讨厌公司周边千篇一律的外卖,公司的食堂饭菜好不好吃,也得看后厨师傅今天有没有灵机一动。前段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个近点的心仪小店,这几天也因为地租涨价关门了。
老黄喜欢自己做饭的原因还有一个:现在在城市里的连锁餐饮店,太多了。好不容易在周末想和对象出去搓一顿好的,结果转了半天,还是米村拌饭、老乡鸡和南城香三件套。
真不想吃了。
老黄做的饭
更重要的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在艾媒咨询2024年发布的《中国预制菜食品安全消费者认知调研数据》中显示,超七成消费者会对餐厅菜品为预制菜的情况感到不适。
图源: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预制菜食品安全消费者认知调研数据》
这两年,你打开社交媒体会发现人们对预制菜存在普遍焦虑,他们担忧这些预制菜的原料不够新鲜,甚至是不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