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微波炉热饭,中国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抢微波炉热饭,中国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前两年的虎扑盖饭热潮,就是这种社会普遍情绪的表现。

比如老黄和他的饭搭子。虽然俩人对食材级别要求不一样,但们的共同底线是:没过期、不是僵尸肉,得新鲜。

预制菜的话,老黄心里没谱。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自炊浪潮背后隐藏着时代浮沉。

比如在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上班族的午餐文化是外出就餐,轮流买单。跟同事一起吃定食,是职场礼仪,也是职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到了泡沫崩坏后的千禧年,面对经济问题,自炊就成了日本打工人普遍的午餐方式。连媒体和出版社也开始大量策划自炊攻略,比如《男子厨房に入门》就是一例。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从某种意义而言,过去午餐糊弄就像是高速发展期的许愿。人们用午餐的质量,糊弄自己的胃,来换取未来更大收入的可能。

而当列车放缓,增长预期不再明确的时候,保护自己就成了有着最大性价比的事。在这种心态下,拿出过去宝贵的时间给自己好好做一顿健康午饭,让生活健康继续,就并不会令人意外了。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自炊浪潮背后的饮食价值观,不仅仅最在于职场,也开始深入社会的各个肌理。

这种价值观的诉求就是在稍纵即逝的时代里,掌握鲜活的生活感。

如果你常看社交媒体,会发现与自炊文化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菜市场的热情越来越多,无论是旅游还是周末休闲,它都成了某种鲜活生命感的符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去当地农贸市场吃饭成了社交媒体上热捧的旅行攻略。经典建筑和景点都得往后靠靠,最重要的事是,得去别人家门口吃顿饭。

原因是,从食材和烹饪方式这两个主要因素来评判的话,没有什么地方能比菜市场更新鲜了。

这样来看,菜市场简直就是最完美的干饭地点。

例如,广西北海的贵州路市场里,路边装着满盆的新鲜鱼虾。姨姨们手脚麻利地剪掉钉螺尾巴、撬开生蚝壳,直接丢给旁边的餐厅处理。

简单的白灼就可以最大程度让鲜味爆发,鱼嫩螺脆,虾肉弹得好像在嘴里打你。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再比如,云南昆明的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门口就能闻到浓郁的菌子香气,小贩一直把摊从入口摆到出口。

竹荪、松茸、鸡油菌、牛肝菌、见手青都一小筐一小筐地堆在一起,根部还沾着湿泥。腌、拌、炒、炸、炖、煸,旁边的小店有一万种办法把它们料理鲜美。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图源:@纳兰小鱼

现在,这种生鲜市场已经成了旅游人士最爱扎堆的景点。人都不受高级餐厅那种气氛的蛊惑了,自己拎着裤腿蹲着挑食材,才是真正的有品。

一线城市也一样。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里,慕名而来的人比菜还多。在摊位前人人平等,谢霆锋也得和小贩们讲价。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国外也一样。伦敦的博罗市场,日本京都的后厨锦市场,韩国济州的东门市场......游客和本地人六四开分布,热闹非凡。

为什么原来追求精致生活的我们,现在反而不愿意去超市,专门钻一些沾着泥的菜市场呢?

原因是,你永远不知道会从菜市场拎回来什么。

也许清单里的上海青有点蔫,但旁边的菜心却板正的很,烫完自然鲜脆。

再也许今天想吃的基围虾卖完了,但小黄鱼色泽清透,看一眼都觉得漂亮。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相对于重视产品标准化的商场,菜市场像爱丽丝跳下去的兔子洞:今天什么菜是新鲜的完全随机,逛街跟拆盲盒一样,全靠碰。

在重复生活和单调作息中,菜市场探险是少有的奇遇入口。市场和仙境一样随机刷新,连挑着麻辣兔腿和钵钵糕的小贩们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npc。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标记点、因为吃到什么而原地复活。

买菜也是充能的过程。汪曾祺就曾在《食道旧寻》里写过自己逛菜市的经历:“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因此,原来只有退休人士爱逛的菜市场也出现更多年轻面孔了。

之前年轻一代不愿意去菜市场的心理,其实和不愿意吃预制菜的心理原因有点像:

不是对新鲜有什么特殊执念,是会因为自己根本吃不出来好坏而感到羞耻。

在议论菜市场这个议题的时候,知乎有个回答也写道:“菜市场就像你人生的照妖镜,平常任你在在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得心应手,羡煞旁人,但一旦抵达菜市场,你才会发现自己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一片空白。”

现在,年轻人终于愿意抛开这莫名其妙的遮羞布了。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请朋友们回忆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买菜,是不是小时候和爸妈一起去的?

在食为天家为重的中国,买菜做饭和家庭往往是绑定在一起的意象。而对于现在在北上广漂的人群俩说,回家吃饭已经成了生活里的奢望。

不是不愿意好好吃饭,而是没时间、也没资格和家人围在桌子旁侃大山了。

而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最好吃的饭,往往不是最贵的那顿,则是在家里吃的粗茶淡饭。

比如,我一想到回家,最馋的就是姥爷做的盐蒸肉。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1cm左右的薄片,用锅煎出金黄的外皮,再上锅蒸一小时。仅仅撒上盐就够了,肉香四溢,能吃三碗大米饭。

老黄觉得最好吃的菜,是每次幼儿园回家后妈妈做的炒三丝。把蒜末爆香,倒入白菜、豆皮和粉条翻炒。食材和炒制都很简单,却是他在北漂过程中最惦记的美味。

这种家的味道,是没办法在出租屋里复刻的,大概也是微波炉和保温饭盒都做不到的事情。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你还能记起来自己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吗?

这里说的不是单纯的饱腹感,而是真正心满意足的唇齿享受,身心合一的”饱“。

而这种心理中最强烈的满足感,永远是来自回忆的。

人们惧怕从来不是生活的平淡,而是身处流水线中的无意识麻木。

脑子和精神都处在麻痹边缘,现在都延伸到味蕾躯体化:压根尝不出来这东西好不好吃。

甚至有的人忙起来,或者为了控制身材,都不吃了。

这也是老黄最害怕的事。

自己做饭让他觉得生活至少还有点意义。看到别人因为吃饱而幸福,则是无聊工作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人类最简单的获取快乐和幸福的方法大概就是填饱肚子。金钱和名利不是我能达到的,而做饭,应该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情了。

抢微波炉热饭,打工人的世界大战

做饭的老黄

抛开其他的一切,进食获取能量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

生活处于随波的失控状态,那今天吃多少盐自己总能决定吧?

勺和舵,总得掌一个。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那个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518/2220524.html